杨家沟古村落空间特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6页 |
1.1.2 中观背景 | 第16-17页 |
1.1.3 微观背景 | 第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概念与范围界定 | 第19-21页 |
1.4.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4.2 范围界定 | 第20-21页 |
1.5 课题研究状况 | 第21-27页 |
1.5.1 村落研究 | 第21-24页 |
1.5.2 空间研究 | 第24-27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古村落空间基础 | 第28-72页 |
2.1 古村落形成的背景 | 第28-34页 |
2.1.1 产业需求 | 第28-29页 |
2.1.2 交通条件 | 第29-30页 |
2.1.3 安全因素 | 第30-32页 |
2.1.4 风水观念 | 第32-34页 |
2.2 空间基本类型 | 第34-43页 |
2.2.1 按自然关系分类 | 第34-36页 |
2.2.2 按营造模式分类 | 第36-38页 |
2.2.3 按选址成因分类 | 第38-39页 |
2.2.4 按地域差异分类 | 第39-41页 |
2.2.5 按文化价值分类 | 第41-43页 |
2.3 影响古村落空间的主要因素 | 第43-54页 |
2.3.1 自然条件 | 第43-49页 |
2.3.2 宗族族制 | 第49-50页 |
2.3.3 生产方式 | 第50-52页 |
2.3.4 安全需要 | 第52页 |
2.3.5 生活方式 | 第52-53页 |
2.3.6 风水理念 | 第53-54页 |
2.4 古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54-70页 |
2.4.1 文化要素 | 第54-57页 |
2.4.2 形态要素 | 第57-64页 |
2.4.3 物质要素 | 第64-70页 |
2.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影响杨家沟古村落空间的主导因素 | 第72-92页 |
3.1 山水定格局 | 第72-77页 |
3.1.1 山水区域环境 | 第72-73页 |
3.1.2 山水地貌特征 | 第73-77页 |
3.2 历程凝文脉 | 第77-85页 |
3.2.1 定居建村——文脉雏形 | 第77-78页 |
3.2.2 拓建发展——文脉积淀 | 第78-79页 |
3.2.3 完善健全——文脉形成 | 第79-81页 |
3.2.4 红色历程——文脉发展 | 第81-84页 |
3.2.5 消弱衰退——文脉定格 | 第84-85页 |
3.3 地域促特色 | 第85-90页 |
3.3.1 类型定位 | 第85-86页 |
3.3.2 建筑特色 | 第86页 |
3.3.3 曲艺文化 | 第86-87页 |
3.3.4 工艺文化 | 第87-88页 |
3.3.5 民俗文化 | 第88-90页 |
3.4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四章 杨家沟古村落文化要素特质 | 第92-112页 |
4.1 生产活动 | 第92-95页 |
4.1.1 产业发展特征 | 第92-93页 |
4.1.2 产业特征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 第93-95页 |
4.2 文化内容 | 第95-98页 |
4.2.1 内容 | 第95-97页 |
4.2.2 宗族文化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 历史文化 | 第98-101页 |
4.3.1 文化综述 | 第98-99页 |
4.3.2 历史事件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 第99-101页 |
4.4 黄土文化 | 第101-110页 |
4.4.1 文化特征 | 第101-107页 |
4.4.2 黄土文化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4.5 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杨家沟古村落形态要素特质 | 第112-134页 |
5.1 总体空间形态 | 第112-117页 |
5.1.1 顺势而为 | 第112-114页 |
5.1.2 主线明确 | 第114-115页 |
5.1.3 窑院承载 | 第115-117页 |
5.2 组团空间形态 | 第117-124页 |
5.2.1 以祠为尊 | 第117-119页 |
5.2.2 以义为佐 | 第119-120页 |
5.2.3 以仁为本 | 第120-123页 |
5.2.4 以民为基 | 第123-124页 |
5.3 院落空间形态 | 第124-131页 |
5.3.1 模式清晰 | 第124-126页 |
5.3.2 构成有序 | 第126-128页 |
5.3.3 型制分明 | 第128-130页 |
5.3.4 布局有方 | 第130-131页 |
5.4 小结 | 第131-134页 |
第六章 杨家沟古村落物质要素特质 | 第134-150页 |
6.1 建筑特质 | 第134-142页 |
6.1.1 民居 | 第134-141页 |
6.1.2 文教 | 第141页 |
6.1.3 宗祠 | 第141-142页 |
6.1.4 庙宇 | 第142页 |
6.2 构筑物特质 | 第142-143页 |
6.2.1 戏台 | 第142页 |
6.2.2 寨墙 | 第142-143页 |
6.2.3 排水 | 第143页 |
6.3 小品构件特质 | 第143-145页 |
6.3.1 石雕 | 第143-144页 |
6.3.2 木雕 | 第144-145页 |
6.3.3 砖雕 | 第145页 |
6.4 其他要素特质 | 第145-148页 |
6.4.1 道路 | 第145-147页 |
6.4.2 广场 | 第147-148页 |
6.4.3 绿化 | 第148页 |
6.5 小结 | 第148-150页 |
结语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6-158页 |
致谢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