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1.1 噻嗪酮的主要物化性质及用途 | 第8-9页 |
| 1.2 噻嗪酮的发展和使用情况 | 第9页 |
| 1.3 噻嗪酮的毒性 | 第9页 |
| 1.4 环境中噻嗪酮代谢转化的研究 | 第9-15页 |
| 1.4.1 噻嗪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研究 | 第10-11页 |
| 1.4.2 噻嗪酮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 | 第11页 |
| 1.4.3 噻嗪酮在有机溶剂和土壤中代谢的研究 | 第11-13页 |
| 1.4.4 噻嗪酮的微生物代谢研究 | 第13-15页 |
| 1.5 构建噻嗪酮降解菌的基因工程菌株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噻嗪酮降解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3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24页 |
| 2.1.1 材料 | 第16-19页 |
| 2.1.2 方法 | 第19-2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 2.2.1 噻嗪酮降解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 第24-25页 |
| 2.2.2 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 | 第25-26页 |
| 2.2.3 噻嗪酮降解菌的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26页 |
| 2.2.4 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系统发育地位的研究 | 第26-27页 |
| 2.2.5 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降解能力的检测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噻嗪酮降解菌降解特性的研究 | 第30-40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 3.1.1 材料 | 第30-32页 |
| 3.1.2 方法 | 第32-34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3.2.1 噻嗪酮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4-35页 |
| 3.2.2 噻嗪酮降解菌生长降解曲线的测定 | 第35页 |
| 3.2.3 培养温度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2.4 培养基的初始pH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生长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2.5 接种量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7页 |
| 3.2.6 装液量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2.7 NaCl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8 金属离子对噻嗪酮降解菌株RX-3 降解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噻嗪酮降解菌代谢途径的研究 | 第40-48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4.1.1 材料 | 第40-41页 |
| 4.1.2 方法 | 第41-42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4.2.1 噻嗪酮中间代谢产物的捕获 | 第42-45页 |
| 4.2.2 噻嗪酮代谢途径的解析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噻嗪酮和毒死蜱降解菌原生质体的融合 | 第48-56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 5.1.1 材料 | 第48-50页 |
| 5.1.2 方法 | 第50-52页 |
| 5.2 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 5.2.1 最低抑制浓度的检出 | 第52-54页 |
| 5.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54-55页 |
| 5.2.3 融合子的检出及降解能力的检测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附录 | 第62-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