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10-11页 |
1.3.1 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14-16页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16-17页 |
2 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库的基础研究 | 第17-27页 |
2.1 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发展与现状 | 第17-22页 |
2.1.1 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国外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与现状 | 第18-20页 |
2.1.3 国内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发展与现状 | 第20-21页 |
2.1.4 商业综合体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2.2 停车库的发展与现状 | 第22-25页 |
2.2.1 停车库的分类与特征 | 第22-24页 |
2.2.2 国外停车设施的发展 | 第24-25页 |
2.2.3 我国停车库的发展现状 | 第25页 |
2.3 商业综合体停车库的发展现状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商业综合体停车库现状调研 | 第27-47页 |
3.1 调研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3.1.1 调研的目的 | 第27页 |
3.1.2 调研对象的确定 | 第27-28页 |
3.1.3 调研内容 | 第28页 |
3.1.4 调研方法 | 第28-29页 |
3.2 典型实例现场踏勘 | 第29-46页 |
3.2.1 “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调研 | 第29-32页 |
3.2.2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调研 | 第32-36页 |
3.2.3 “西安赛格国际购物中心”调研 | 第36-42页 |
3.2.4 “杭州西溪印象城一期”调研 | 第42-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大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47-57页 |
4.1 规划布局不合理,交通混乱 | 第47-49页 |
4.1.1 流线类型复杂多样 | 第48页 |
4.1.2 道路交通压力大 | 第48页 |
4.1.3 空间导视系统不完善 | 第48-49页 |
4.2 停车位使用不平衡,空间利用率低 | 第49-51页 |
4.2.1 停车位数量预测偏差大 | 第49-50页 |
4.2.2 车位布置不合理 | 第50页 |
4.2.3 车库空间受建筑主体制约 | 第50-51页 |
4.3 空间设计简陋,氛围营造不足 | 第51-53页 |
4.3.1 资金不足,缺乏重视 | 第52-53页 |
4.3.2 心理、情感层次欠缺考虑 | 第53页 |
4.4 物理环境不佳,影响使用安全 | 第53-54页 |
4.4.1 开窗条件受限 | 第54页 |
4.4.2 人性化考虑欠缺 | 第54页 |
4.5 细节设计不完善,忽视无障碍设计 | 第54-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5 大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库的设计策略 | 第57-113页 |
5.1 停车库设计影响因素 | 第57-60页 |
5.1.1 城市因素 | 第57-58页 |
5.1.2 建筑因素 | 第58-59页 |
5.1.3 行为、心理因素 | 第59-60页 |
5.2 从交通组织的角度研究停车库问题 | 第60-83页 |
5.2.1 商业综合体静态交通分类 | 第60-61页 |
5.2.2 商业综合体停车库外部车行交通的组织设计 | 第61-74页 |
5.2.3 停车库与综合体交通的结合设计 | 第74-77页 |
5.2.4 停车库内部交通流线设计 | 第77-83页 |
5.3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研究停车库问题 | 第83-100页 |
5.3.1 空间的导向性与识别性设计 | 第84-92页 |
5.3.2 车位空间设计研究 | 第92-98页 |
5.3.3 空间的多样化设计 | 第98-100页 |
5.4 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研究停车库问题 | 第100-112页 |
5.4.1 视觉氛围营造 | 第100-106页 |
5.4.2 物理环境优化设计 | 第106-111页 |
5.4.3 无障碍设计 | 第111-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