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产品论文

纳米TiO2改性大豆蛋白/聚乙烯醇生物降解复合薄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9-17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大豆蛋白膜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聚乙烯醇(PVA)膜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3 大豆蛋白/聚乙烯醇膜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4 纳米二氧化钛(TiO_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1 研究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生物降解复合薄膜最佳成膜工艺第14-15页
        1.3.2 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生物降解复合薄膜结构表征第15页
        1.3.3 研究加入纳米TiO_2后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变化第15页
        1.3.4 纳米TiO_2改性复合薄膜对鲜切哈密瓜的保鲜效果第15页
        1.3.5 研究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降解性第15页
    1.4 本论文具备的创新性第15-16页
    1.5 工艺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3页
    2.1 试验药品与试剂第17-18页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18-19页
    2.3 试验方法第19-22页
        2.3.1 纳米二氧化钛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制备工艺流程第19页
        2.3.2 复合薄膜性能指标的测定方法第19-20页
        2.3.3 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对鲜切哈密瓜的保鲜效果第20-21页
        2.3.4 纳米TiO_2改性后降解性第21-22页
    2.4 分析方法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46页
    3.1 纳米TiO_2粒径对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23-24页
    3.2 纳米TiO_2质量分数对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24-26页
    3.3 分散剂种类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26-27页
    3.4 分散剂PVPK-30 的用量对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27-28页
    3.5 超声功率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28-30页
    3.6 超声温度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30-31页
    3.7 超声时间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3.8 pH值对大豆蛋白/聚乙烯醇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32-33页
    3.9 正交试验优化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制备工艺第33-36页
        3.9.1 纳米TiO_2质量分数、分散剂质量分数和pH值三者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34页
        3.9.2 平行试验处理结果第34-35页
        3.9.3 超声功率、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三者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5-36页
        3.9.4 平行试验处理结果第36页
    3.10 纳米TiO_2对复合薄膜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的影响及分析第36-37页
    3.11 改性后复合薄膜表征分析第37-39页
        3.11.1DSC分析第37-38页
        3.11.2 扫描电镜分析第38-39页
    3.12 各种薄膜对哈密瓜的保鲜效果第39-43页
        3.12.1 失重率的变化第40页
        3.12.2 硬度的变化第40-41页
        3.12.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第41-42页
        3.12.4 Vc含量的变化第42-43页
        3.12.5 总酸含量的变化第43页
        3.12.6 感官评价第43页
    3.13 改性前与改性后复合薄膜室内室外降解性能研究第43-46页
        3.13.1 室内降解试验第44-45页
        3.13.2 室外降解试验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7页
    4.1 工艺条件对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第46页
    4.2 纳米TiO_2的加入对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水蒸气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的分析第46页
    4.3 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对鲜切哈密瓜的保鲜效果影响研究第46页
    4.4 纳米TiO_2改性大豆蛋白/PVA复合薄膜降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第46-47页
5 主要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52页
作者简介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运用酉介子模型研究Y(4260)→X(3872)+γ的电辐射衰变过程
下一篇:我国贪污贿赂犯罪终身监禁适用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