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岩风的遗传多样性与谱系地理学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1.1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14页
    1.2 谱系地理学概述第14-22页
        1.2.1 谱系地理学的发展及技术方法第15-17页
        1.2.2 谱系地理学研究概况第17-19页
        1.2.3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质和气候历史第19-20页
        1.2.4 西北干旱区研究概况第20-22页
    1.3 岩风的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1 岩风物种概况第22页
        1.3.2 岩风的药用价值第22-23页
        1.3.3 岩风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第23页
        1.3.4 岩风及岩风属的分类学研究第23-24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4.2 研究意义第25页
    1.5 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二章 岩风资源野外调查第27-34页
    2.1 岩风采样路线第27-28页
    2.2 岩风野外资源概况第28-29页
    2.3 岩风形态变异第29-31页
        2.3.1 叶的变化第30页
        2.3.2 花序的变化第30页
        2.3.3 果实的变化第30-31页
    2.4 讨论与小结第31-34页
第三章 岩风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34-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9页
        3.1.1 实验材料第34-37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37页
        3.1.3 研究方法第37-38页
        3.1.4 数据分析第38-39页
    3.2 结果第39-45页
        3.2.1 ISSR引物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第39-40页
        3.2.2 遗传结构和区域间分化第40-44页
        3.2.3 遗传分化和区域居群间基因流第44-45页
    3.3 讨论第45-47页
        3.3.1 岩风的遗传多样性第45-46页
        3.3.2 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第46-47页
    3.4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岩风的谱系地理学分析第48-7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55页
        4.1.1 实验材料第48页
        4.1.2 仪器与试剂第48页
        4.1.3 研究方法第48-52页
        4.1.4 数据分析第52-55页
    4.2 结论第55-65页
        4.2.1 叶绿体DNA序列第55-58页
        4.2.2 核DNA序列第58页
        4.2.3 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58页
        4.2.4 三种遗传标记数据的对比第58-61页
        4.2.5 系统发育树第61-62页
        4.2.6 分化时间的估算和祖先分布区推测第62页
        4.2.7 居群扩张历史第62-63页
        4.2.8 现在和历史潜在分布区推测第63-65页
    4.3 讨论第65-69页
        4.3.1 岩风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第65页
        4.3.2 谱系分化和生态适应第65-67页
        4.3.3 冰期避难所第67-68页
        4.3.4 不同谱系的扩张历史第68-69页
    4.4 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岩风的化学多样性分析第71-8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1-74页
        5.1.1 实验材料第71-72页
        5.1.2 仪器与试剂第72页
        5.1.3 研究方法第72-74页
        5.1.4 数据分析第74页
    5.2 结果第74-83页
        5.2.1 HPLC方法学考察第74-77页
        5.2.2 岩风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与评价第77-78页
        5.2.3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对不同产地岩风样品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第78-81页
        5.2.4 四种香豆素类单体成分的含量分析比较第81页
        5.2.5 遗传多样性与化学多样性的关系第81-83页
    5.3 讨论第83-85页
        5.3.1 岩风化学成分及指纹图谱的研究第83-84页
        5.3.2 岩风化学型第84-85页
    5.4 小结第85-87页
第六章 岩风属DNA条形码和系统发育第87-10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7-95页
        6.1.1 实验材料第87-93页
        6.1.2 仪器与试剂第93页
        6.1.3 研究方法第93页
        6.1.4 数据分析第93-95页
    6.2 结果第95-102页
        6.2.1 序列分析和遗传变异第95页
        6.2.2 DNA条形码候选序列物种分辨率评价第95-101页
        6.2.3 岩风属系统发育第101-102页
    6.3 讨论第102-106页
        6.3.1 DNA候选条形码在岩风属中的物种鉴别能力评价第103-104页
        6.3.2 岩风属种间亲缘关系第104-106页
    6.4 小结第106-107页
第七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岩风潜在分布区分析及保护利用策略第107-117页
    7.1 分析方法第107-109页
        7.1.1 数据来源第107-108页
        7.1.2 数据筛选第108页
        7.1.3 模型运行第108页
        7.1.4 数据提取第108-109页
    7.2 结果第109-114页
        7.2.1 岩风现代潜在分布区预测第109-113页
        7.2.2 岩风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预测第113-114页
    7.3 讨论第114-116页
        7.3.1 岩风资源适宜分布区及生态位需求第114-115页
        7.3.2 岩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15-116页
    7.4 小结第116-117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0页
    8.1 总结第117-119页
        8.1.1 岩风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第117页
        8.1.2 岩风地理间断分布的历史成因第117页
        8.1.3 岩风不同谱系的居群动态历史第117-118页
        8.1.4 岩风不同化学型的确定第118页
        8.1.5 岩风属适用的DNA条形码及岩风种级地位第118页
        8.1.6 岩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118-119页
    8.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作者简介第137页

论文共13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液模板法构建多孔材料吸附LC和Cu(Ⅱ)的行为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Koblitz曲线的数字签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