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基于气压驱动的宏/微二维进给位移台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宏动平台的实现方式第14页
        1.2.2 微动平台的实现方式第14-15页
        1.2.3 宏/微位移台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宏/微位移平台的发展方向第17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第17-18页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课题研究创新点第18页
    1.5 论文结构框架第18-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2章 宏/微二维进给位移台的总体方案设计第21-29页
    2.1 宏/微进给位移台结构的选择第21页
    2.2 宏动平台的选择第21-26页
    2.3 驱动源的选择第26-27页
    2.4 传动机构的选择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微动平台及微驱动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第29-49页
    3.1 微动平台的结构设计第29-31页
    3.2 微动平台的刚度计算第31-35页
    3.3 微动平台性能的仿真分析第35-38页
    3.4 微驱动器的结构设计第38-43页
        3.4.1 微驱动器的设计标准第39页
        3.4.2 微驱动器的位移输出方案第39-40页
        3.4.3 微驱动器的结构设计第40-43页
    3.5 微驱动器性能的仿真分析第43-46页
        3.5.1 有限元模型网格的划分第43-44页
        3.5.2 微驱动器性能仿真分析第44-46页
    3.6 装配后微动平台性能的仿真分析第46-48页
        3.6.1 装配后微动平台单方向位移输出性能分析第46-47页
        3.6.2 装配后微动平台输出耦合位移分析第47-48页
    3.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宏/微动平台加工装配及实验设备的选型第49-61页
    4.1 宏/微动平台的加工装配第49-50页
    4.2 各零部件精度确定第50页
    4.3 实验器材的选型第50-59页
        4.3.1 气动系统管道选择第50-52页
        4.3.2 管接头的选择第52页
        4.3.3 气动二联件的选择第52-54页
        4.3.4 储气罐的选择第54-55页
        4.3.5 测量部件的选择第55-57页
        4.3.6 固定装夹部件的选择第57-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5章 宏/微动平台的性能实验研究第61-75页
    5.1 微驱动器的性能实验分析第61-66页
        5.1.1 微驱动器输入—输出性能分析第61-65页
        5.1.2 微驱动器重复位移精度分析第65-66页
        5.1.3 微驱动器的行程和分辨率分析第66页
    5.2 微驱动平台的性能实验分析第66-71页
        5.2.1 微驱动平台单个方向的输入—输出性能分析第66-70页
        5.2.2 微驱动平台重复位移精度分析第70页
        5.2.3 微驱动平台的行程和分辨率分析第70-71页
        5.2.4 微驱动平台耦合误差分析第71页
    5.3 理论仿真拟合值的比较第71-73页
    5.4 精度误差分析第73-74页
    5.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总结与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关中地区两种栽培模式下不同鲜食葡萄品种品质特性
下一篇:用于闪烁晶体的铈掺杂的硅酸钇和硅酸镥粉体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