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第14页 |
1.4.2 分析角度的创新 | 第14-15页 |
1.4.3 涉及多门学科 | 第15-16页 |
第2章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发展综述 | 第16-24页 |
2.1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定义 | 第16页 |
2.2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9页 |
2.2.1 广播剧 | 第16-17页 |
2.2.2 长篇连播 | 第17-19页 |
2.2.2.1 评书节目 | 第17-18页 |
2.2.2.2 小说连播 | 第18-19页 |
2.3 有声读物节目与一般广播节目的关系 | 第19页 |
2.3.1 安全播出上的互相支持 | 第19页 |
2.3.2 播出内容的补充 | 第19页 |
2.3.3 收听感受的多样化 | 第19页 |
2.4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节目发展陷入瓶颈 | 第19-24页 |
2.4.1 综合性电台的节目播出形式对于有声读物的冲击现状 | 第21-22页 |
2.4.2 新媒体时代对于电台有声读物的冲击 | 第22-24页 |
2.4.2.1 互联网有声读物网站的影响 | 第22页 |
2.4.2.2 自媒体、个人电台的出现对其造成的冲击 | 第22-24页 |
第3章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将长期生存 | 第24-30页 |
3.1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所具备的文化属性是人类进步的必要源泉 | 第25-26页 |
3.2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浅阅读方式正符合当今快节奏生活对传播媒介的要求 | 第26-27页 |
3.3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 第27页 |
3.4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正是对快餐文化的有益补充 | 第27-30页 |
3.4.1 国民阅读率逐步上升 | 第27-28页 |
3.4.2 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 第28-30页 |
第4章 浅析广播电台有声读物面临的挑战 | 第30-34页 |
4.1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功能性服务性弱使得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 第30-34页 |
4.1.1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节目的长篇性不符合当下快餐及碎片式信息获取主流方式 | 第30-31页 |
4.1.2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节目的实用性使得收听率敌不过功能性服务性节目 | 第31-32页 |
4.1.3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节目的伴随性限制了其生存空间 | 第32-33页 |
4.1.4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节目的传统播出形式限制了其发展 | 第33页 |
4.1.5 相较于个人电台,有声读物内容不够丰富和时尚 | 第33-34页 |
第5章 广播电台有声读物的生存和发展 依然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 第34-47页 |
5.1 类型化电台的促进作用 | 第34-37页 |
5.1.1 类型化电台的定义 | 第34页 |
5.1.2 国内外类型化电台的发展历程 | 第34-35页 |
5.1.3 类型化电台固定化模式巩固了文化渴求的收听群体 | 第35-36页 |
5.1.4 类型化电台最大化的整合有声读物的文化资源 | 第36-37页 |
5.1.5 类型化电台促进了广告运营的高标准化 | 第37页 |
5.2 通过实践论证科学化的运营对于有声读物节目的促进 | 第37-45页 |
5.2.1 多媒体平台推广的强化 | 第37-38页 |
5.2.2 节目时间编排的科学化 | 第38-40页 |
5.2.3“内容为王”的深化 | 第40页 |
5.2.4 面对自媒体的发展,广播电台有声读物在专业化方面发掘优势 | 第40-41页 |
5.2.5 节目内容时尚化创新 | 第41-42页 |
5.2.6 创立品牌节目 | 第42页 |
5.2.7 小说剧和小说简读等新节目形态的创新 | 第42-44页 |
5.2.8 杜绝盗版 | 第44-45页 |
5.3 互联网融合初探 | 第45-47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