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沉降控制桩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沉降控制桩基的发展和研究历程 | 第9-10页 |
1.2.2 桩间距对承台桩土共同作用影响的研究及发展 | 第10-11页 |
1.3 沉降控制桩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 | 第11-14页 |
1.3.1 宰金珉-利用附加应力场叠加计算沉降量 | 第11-12页 |
1.3.2 规范关于沉降控制桩基设计的方法 | 第12-14页 |
1.4 沉降控制的必要性和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20页 |
1.4.1 主裙楼连体建筑需控制主楼沉降 | 第14页 |
1.4.2 沉降越大越容易出现差异沉降 | 第14-16页 |
1.4.3 沉降过大影响正常使用 | 第16-19页 |
1.4.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现场大型模型试验 | 第21-39页 |
2.1 试验目的 | 第21页 |
2.1.1 试验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页 |
2.1.2 试验的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2 试验模型设计 | 第21-28页 |
2.2.1 试验场地的条件和勘察取样 | 第21-22页 |
2.2.2 场地的土层参数 | 第22-25页 |
2.2.3 试验场地的整体布置 | 第25-27页 |
2.2.4 试验方案设计 | 第27页 |
2.2.5 试验基桩的承载力设计 | 第27-28页 |
2.2.6 复合桩基础竖向承载力估算 | 第28页 |
2.3 模型制作与施工 | 第28-32页 |
2.3.1 模型桩施工 | 第28-29页 |
2.3.2 承台施工 | 第29-31页 |
2.3.3 深标点布置和施工 | 第31-32页 |
2.4 测试器件和仪器的安装调试 | 第32-36页 |
2.4.1 电阻式应变片的布置和安装 | 第32-34页 |
2.4.2 土压力盒的布置和安装 | 第34-36页 |
2.4.3 百分表的安装 | 第36页 |
2.5 模型加载与数据采集 | 第36-37页 |
2.6 试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 第37-39页 |
第3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58页 |
3.1 试验内容 | 第39-41页 |
3.1.1 载荷板试验 | 第39页 |
3.1.2 单桩试验 | 第39-41页 |
3.1.3 桩基础和天然地基试验 | 第41页 |
3.2 试验分析 | 第41-56页 |
3.2.1 承载力性状分析 | 第41-48页 |
3.2.2 承台底土压力特性分析 | 第48-53页 |
3.2.3 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 第53-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沉降控制桩基的桩身轴力数值模拟 | 第58-73页 |
4.1 岩土材料模型 | 第58-61页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页 |
4.3 实测p-s曲线与数值模拟的对比 | 第61-62页 |
4.4 桩身内力分布特征 | 第62-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沉降控制桩的设计原则及工程案例应用 | 第73-89页 |
5.1 桩基础沉降组成和主要影响因素 | 第73-78页 |
5.1.1 桩间距 | 第73-74页 |
5.1.2 桩长 | 第74-77页 |
5.1.3 桩间土的性质 | 第77-78页 |
5.1.4 桩身轴力分布 | 第78页 |
5.2 沉降控制设计原则 | 第78-79页 |
5.2.1 最优桩间距 | 第78页 |
5.2.2 最佳桩长 | 第78页 |
5.2.3 改良桩间土 | 第78-79页 |
5.3 基于沉降控制的劲性复合桩工程案例 | 第79-88页 |
5.3.1 劲性复合桩简介 | 第79-81页 |
5.3.2 工程概况 | 第81页 |
5.3.3 土层特性 | 第81-83页 |
5.3.4 方案比选 | 第83-84页 |
5.3.5 劲性复合桩设计 | 第84-86页 |
5.3.6 实测沉降 | 第86-8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在学期间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