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棉花黄萎病及危害 | 第14-15页 |
1.2 大丽轮枝菌的生长形态及特性 | 第15-16页 |
1.3 黄萎病菌致病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农杆菌T-DNA插入突变法 | 第16-18页 |
1.4.1 农杆菌T-DNA片段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4.2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离 | 第17-18页 |
1.4.3 T-DNA插入突变法在植物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研究的应用 | 第18页 |
1.5 T-DNA插入突变法在大丽轮枝菌功能基因研究的应用 | 第18-19页 |
1.6 黄萎病菌致病性鉴定方法与致病相关突变体的分离 | 第19-20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T-DNA插入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 | 第21-33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24页 |
2.3.1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 | 第21-22页 |
2.3.2 棉花幼苗种植 | 第22页 |
2.3.3 接种条件的优化 | 第22页 |
2.3.4 大丽轮枝菌孢子悬浮液的定量制备 | 第22页 |
2.3.5 高通量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6 致病相关突变体致病力的验证 | 第23-24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4-30页 |
2.4.1 大丽轮枝菌孢子浓度对棉花发病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2 孢子悬浮液的快速制备 | 第25页 |
2.4.3 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25-27页 |
2.4.5 大规模致病相关突变体筛选体系的测试 | 第27-29页 |
2.4.6 候选致病相关突变体的可靠性检测 | 第29-30页 |
2.5 讨论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突变体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分离与鉴定 | 第33-4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3.2.1 大丽轮枝菌随机插入突变体单孢纯化 | 第33页 |
3.2.2 大丽轮枝菌的培养 | 第33页 |
3.2.3 大丽轮枝菌基因组提取 | 第33-34页 |
3.2.4 突变体潮霉素抗性检测 | 第34-35页 |
3.2.5 hiTAIL-PCR扩增插入位点右翼序列 | 第35-36页 |
3.2.6 hiTAIL-PCR第三轮产物纯化、克隆、转化 | 第36-37页 |
3.2.7 侧翼序列测序、比对分析 | 第37-38页 |
3.2.8 插入位点的分子验证 | 第38-3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9-43页 |
3.3.1 突变体PCR分子验证结果 | 第39-40页 |
3.3.2 hiTAIL-PCR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3.3.3 侧翼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3.3.4 插入位点的验证 | 第42-43页 |
3.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突变体M01C06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 | 第45-6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1.1 供试菌株、质粒及棉花品种 | 第45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53页 |
4.2.1 VdIF5和VdCYP1基因表达分析 | 第45-48页 |
4.2.2 VdIF5和VdCYP1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 第48-53页 |
4.2.3 突变株产孢量及生长表型的鉴定 | 第53页 |
4.2.4 突变株致病力的鉴定 | 第5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3-62页 |
4.3.1 VdIF5和VdCYP1基因表达分析 | 第53-54页 |
4.3.2 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54-56页 |
4.3.3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 第56-57页 |
4.3.4 随机插入突变体M01C06及缺失突变体 ΔVdCYP1产孢量鉴定 | 第57-58页 |
4.3.5 突变体M01C06及缺失突变体 ΔVdCYP1不同培养条件下生长表型鉴定 | 第58-60页 |
4.3.6 突变体M01C06及缺失突变体 ΔVdCYP1致病性鉴定 | 第60-62页 |
4.4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基因VdCYP1功能初步研究 | 第64-75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5.1.1 供试菌株、质粒及棉花品种 | 第64页 |
5.1.2 实验试剂 | 第6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4-69页 |
5.2.1 VdCYP1基因的克隆 | 第64-66页 |
5.2.2 VdCYP1基因的诱导表达分析 | 第66-67页 |
5.2.3 突变体M01C06过表达菌株及缺失突变体?VdCYP1互补转化子的构建 | 第67-69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9-73页 |
5.3.1 VdCYP1基因克隆 | 第69页 |
5.3.2 VdCYP1表达分析 | 第69-70页 |
5.3.3 VdCYP1基因基本特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4 VdCYP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1页 |
5.3.5 过表达菌株及互补转化子的筛选鉴定 | 第71-72页 |
5.3.6 过表达菌株及互补转化子致病力鉴定 | 第72-73页 |
5.4 讨论 | 第73-7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附录Ⅰ | 第83-84页 |
附录Ⅱ | 第84-85页 |
附录Ⅲ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