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 1.3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1.3.1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 第12页 |
| 1.3.3 运河保护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通济渠及其保护现状 | 第15-19页 |
| 2.1 通济渠历代演变 | 第15-17页 |
| 2.2 大运河的申遗 | 第17-1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9-30页 |
| 3.1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介绍 | 第19-21页 |
| 3.1.1 历史 | 第19-20页 |
| 3.1.2 价值 | 第20-21页 |
| 3.2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现状 | 第21-25页 |
| 3.2.1 现有法规体系 | 第21页 |
| 3.2.2 开展文物挖掘 | 第21-24页 |
| 3.2.3 申报文保单位 | 第24-25页 |
| 3.3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 3.3.1 遗址遭受破坏 | 第25页 |
| 3.3.2 存在文物流失现象 | 第25页 |
| 3.3.3 沿河污染严重 | 第25-26页 |
| 3.3.4 价值彰显不足 | 第26-27页 |
| 3.4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 3.4.1 遗址保护意识欠缺 | 第27页 |
| 3.4.2 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7-28页 |
| 3.4.3 管理机构不完善 | 第28页 |
| 3.4.4 民众参与性低 | 第28页 |
| 3.4.5 旅游开发欠缺 | 第28-2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古运河遗址保护的借鉴 | 第30-33页 |
| 4.1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保护 | 第30-31页 |
| 4.2 隋唐大运河河南滑县至浚县段的保护 | 第31-3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的对策 | 第33-44页 |
| 5.1 加大宣传与培训,提升遗址保护意识 | 第33-34页 |
| 5.2 完善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相关法规 | 第34-37页 |
| 5.2.1 严格执行国际公约与和国家相关法律 | 第34-35页 |
| 5.2.2 出台地方遗址保护规定与政策 | 第35-36页 |
| 5.2.3 划定保护区域 | 第36-37页 |
| 5.2.4 建立乡规民约 | 第37页 |
| 5.3 完善管理机构 | 第37-39页 |
| 5.4 开展环境专项整治 | 第39-40页 |
| 5.5 旅游开发 | 第40-42页 |
| 5.5.1 建立运河故道博物馆 | 第40页 |
| 5.5.2 建立唐宋风情街 | 第40-41页 |
| 5.5.3 建立运河湿地公园 | 第41页 |
| 5.5.4 建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 | 第41页 |
| 5.5.5 申请景区评级 | 第41-42页 |
| 5.5.6 加强景区的管理和宣传 | 第42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六章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保护的保障 | 第44-48页 |
| 6.1 资金保障 | 第44-45页 |
| 6.1.1 政府财政支持 | 第44页 |
| 6.1.2 社会资金支持 | 第44页 |
| 6.1.3 经营收入 | 第44-45页 |
| 6.2 人力保障 | 第45-46页 |
| 6.3 技术保障 | 第46-47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 7.1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 7.2 下一步研究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