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7-24页 |
1.足细胞损伤与糖尿病肾病 | 第17-22页 |
1.1 足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第17-18页 |
1.2 DN肾病足细胞损伤的形态特征及病理机制 | 第18-19页 |
1.3 DN早期足细胞蛋白的变化 | 第19页 |
1.4 足细胞损伤的治疗 | 第19-20页 |
1.5 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调控的研究 | 第20-22页 |
2.芪葵颗粒组方思路 | 第22页 |
3.本研究的相关基础 | 第22-23页 |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40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4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24页 |
三、病例选择 | 第24-2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4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5-26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第26页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第26页 |
四、治疗方案 | 第26-27页 |
五、观察指标 | 第27-28页 |
5.1 生物学指标 | 第27页 |
5.2 主要观察指标 | 第27页 |
5.3 次要观察指标 | 第27页 |
5.4 观测时点 | 第27页 |
5.5 主要疗效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六、数据监察与质量控制 | 第28页 |
七、统计学处理 | 第28-29页 |
研究结果 | 第29-37页 |
一、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 第29页 |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第29-30页 |
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第29页 |
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血糖比较 | 第29-30页 |
三、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 第30-37页 |
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0-31页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比较 | 第31-32页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 第32-33页 |
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 第33-34页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24hUTP变化比较 | 第34-35页 |
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Scr变化比较 | 第35-36页 |
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足细胞相关蛋白PCX和Nephrin的比较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1.中医对DN早期的认识 | 第37页 |
2.芪葵颗粒组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第37-39页 |
3.探讨芪葵颗粒干预糖尿病肾病早期机制探讨 | 第39-40页 |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 第40-80页 |
1.芪葵颗粒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40-4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2 实验主要方法 | 第41页 |
1.3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2.芪葵颗粒常压耐缺氧的实验研究 | 第4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3.芪葵颗粒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45-4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4.芪葵颗粒对角叉菜诱发足趾炎症肿胀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48-5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5.芪葵颗粒对正常大鼠和水负荷大鼠利尿作用的实验研究 | 第52-56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5.2 芪葵颗粒对正常大鼠的利尿作用 | 第53-54页 |
5.3 芪葵颗粒对水负荷大鼠的利尿作用 | 第54-56页 |
6.芪葵颗粒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足细胞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 | 第56-75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58-61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61-75页 |
讨论 | 第75-80页 |
1.足细胞与蛋白尿的关系 | 第75页 |
2.芪葵颗粒对足细胞蛋白的干预作用 | 第75-77页 |
3.芪葵颗粒颗粒在大鼠模型上的其他疗效及药效学研究 | 第77-79页 |
4.创新点 | 第79页 |
5.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