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2 理论及概念诠释 | 第17-21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1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 | 第17-18页 |
2.1.2 话语权理论 | 第18-20页 |
2.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20-21页 |
2.2.1 互联网平台生态圈 | 第20-21页 |
3 阿里巴巴进入传媒领域现状概述 | 第21-35页 |
3.1 阿里巴巴产业布局简述 | 第21-23页 |
3.2 阿里巴巴传媒领域布局 | 第23-26页 |
3.3 阿里巴巴进入传媒领域的优势 | 第26-28页 |
3.3.1 阿里巴巴的资本优势 | 第26-27页 |
3.3.2 阿里巴巴的技术优势 | 第27-28页 |
3.4 阿里巴巴进入传媒领域的动因分析 | 第28-35页 |
3.4.1 拓展营销公关渠道 | 第28-29页 |
3.4.2 影响媒介议程设置和意见市场 | 第29-35页 |
4 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案例分析 | 第35-59页 |
4.1 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现状概述 | 第35-39页 |
4.1.1 第一财经发展历程简述 | 第35页 |
4.1.2 阿里与一财重点合作媒介产品分析 | 第35-39页 |
4.2 阿里巴巴入股对第一财经的转变影响分析 | 第39-45页 |
4.2.1 第一财经的内容来源及生产方式转变 | 第39-43页 |
4.2.2 第一财经的文本形式及特点转变 | 第43-44页 |
4.2.3 第一财经的媒介形态转变:多种媒介形态及平台策略 | 第44-45页 |
4.3 阿里巴巴入股第一财经实际运营效果分析 | 第45-51页 |
4.3.1 网站类:月度有效浏览时间变化 | 第45-47页 |
4.3.2 微信公众号类:阅读量、点赞量及整体指数变化 | 第47-50页 |
4.3.3 手机客户端类:下载排名变化 | 第50-51页 |
4.4 国外相近案例对比:亚马逊对《华盛顿邮报》的影响 | 第51-56页 |
4.4.1 《华盛顿邮报》内容生产方式的改变 | 第52页 |
4.4.2 《华盛顿邮报》的多媒介平台传播 | 第52-55页 |
4.4.3 互联网带来的竞争边界扩张 | 第55页 |
4.4.4 亚马逊影响下《华盛顿邮报》运营效果小结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5 互联网企业对传媒产业的影响分析 | 第59-75页 |
5.1 对媒介议程设置内容的影响 | 第59-67页 |
5.1.1 互联网企业介入媒介内容生产环节 | 第59-61页 |
5.1.2 UGC成为媒介重要内容生产来源 | 第61-64页 |
5.1.3 传统媒介文本框架被解构 | 第64-67页 |
5.2 对媒介形态及使用功能的影响 | 第67-70页 |
5.2.1 媒介形态转变:媒体信息平台的人性化转变趋势 | 第67-69页 |
5.2.2 重塑媒介使用功能:重视前技术环境中的人际交流功能 | 第69-70页 |
5.3 对传媒市场格局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1 重构传媒市场的产业链结构 | 第71-72页 |
5.3.2 从地域性竞争向互联网无边界竞争衍变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6 结语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