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近郊区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1.2.1 大城市 | 第15-18页 |
1.2.2 近郊区 | 第18-19页 |
1.2.3 产业空间布局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 | 第23-41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1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3-25页 |
2.1.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5-29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9-37页 |
2.2.1 对大城市近郊区的研究 | 第29-33页 |
2.2.2 对产业空间的研究 | 第33-36页 |
2.2.3 研究评述 | 第36-37页 |
2.3 国内外大城市近郊区发展实践 | 第37-41页 |
2.3.1 近郊区整体圈层实践 | 第37-38页 |
2.3.2 近郊区单体扇面实践 | 第38-41页 |
3 近郊区产业空间的演变进程和现状特征 | 第41-59页 |
3.1 近郊区城乡产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 | 第41-43页 |
3.1.1 城乡产业二元分隔阶段 | 第41-42页 |
3.1.2 城乡产业关系调整阶段 | 第42页 |
3.1.3 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阶段 | 第42-43页 |
3.2 近郊区产业空间的现状时空特征 | 第43-50页 |
3.2.1 产业空间规模快速增长 | 第44-45页 |
3.2.2 产业空间的非线性特征 | 第45-47页 |
3.2.3 产业空间的圈层结构 | 第47-48页 |
3.2.4 产业空间的犬牙交错 | 第48-49页 |
3.2.5 产业空间的设施导向性 | 第49-50页 |
3.3 近郊区产业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50-56页 |
3.3.1 经济作用因素 | 第50-53页 |
3.3.2 公共产品因素 | 第53-55页 |
3.3.3 空间作用因素 | 第55-56页 |
3.4 近郊区产业空间布局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近郊区产业空间布局的整体思路和规划方法 | 第59-95页 |
4.1 布局原则和整体思路 | 第59-62页 |
4.1.1 布局原则 | 第59-61页 |
4.1.2 整体思路 | 第61-62页 |
4.2 纵向统筹——近郊区产业空间的区域联动 | 第62-69页 |
4.2.1 宏观层面—区域竞合与城乡互动 | 第63-64页 |
4.2.2 中观层面—近郊产业的生态共生 | 第64-66页 |
4.2.3 微观层面—产业单元的合理布局 | 第66-69页 |
4.3 横向提升——典型产业空间的规划方法 | 第69-84页 |
4.3.1 现代都市农业 | 第69-75页 |
4.3.2 新型工业园区 | 第75-80页 |
4.3.3 都市近郊旅游 | 第80-84页 |
4.4 近郊区产业空间规划布局的支撑体系 | 第84-94页 |
4.4.1 产业空间的土地利用优化 | 第84-87页 |
4.4.2 产业空间的交通系统优化 | 第87-89页 |
4.4.3 产业空间的生态系统优化 | 第89-91页 |
4.4.4 产业空间的规划弹性优化 | 第91-9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5 实证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 第95-125页 |
5.1 南岸区产业空间现状概况 | 第96-103页 |
5.1.1 南岸区现状概况 | 第96-99页 |
5.1.2 产业空间发展情况 | 第99-103页 |
5.2 纵向统筹——南岸区的产业定位 | 第103-107页 |
5.2.1 都市区层面典型产业的空间协同 | 第104-106页 |
5.2.2 南岸区层面产业空间的全域布局 | 第106-107页 |
5.3 横向提升——典型产业空间的发展与布局 | 第107-118页 |
5.3.1 都市农业单元——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 | 第108-111页 |
5.3.2 新型工业单元——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 第111-115页 |
5.3.3 近郊旅游单元——大南山旅游片区 | 第115-118页 |
5.4 交通为脉、生态为底的产业支撑体系 | 第118-124页 |
5.4.1 构建多式联运的交通网络体系 | 第118-121页 |
5.4.2 促进山水协调的生态安全格局 | 第121-12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7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5页 |
附录 | 第135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