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9-1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和重难点 | 第11-12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5.2 重难点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2.1.1 安全生产管理 | 第12-13页 |
2.1.2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 第13页 |
2.1.3 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 | 第13页 |
2.1.4 安全生产行业监督管理 | 第13-14页 |
2.2 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的理论依据 | 第14-17页 |
2.2.1 工程学角度 | 第14-15页 |
2.2.2 经济学角度 | 第15-16页 |
2.2.3 政治学角度 | 第16-17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3.1 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体系研究 | 第17页 |
2.3.2 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17-18页 |
2.4 文献评述 | 第18-19页 |
3 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权力来源 | 第19-23页 |
3.1 法律法规对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的规定 | 第19-20页 |
3.2 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的规定 | 第20-23页 |
4 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以XS镇为例 | 第23-39页 |
4.1 XS镇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4.1.2 XS镇安全生产监管对象概况 | 第23页 |
4.1.3 XS镇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构成 | 第23-24页 |
4.1.4 XS镇安全生产监管机构职责划分 | 第24-26页 |
4.2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2.1 问卷内容及结构 | 第26页 |
4.2.2 调查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4.3 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第27-39页 |
4.3.1 对处理经济发展与安全稳定关系的矛盾心态 | 第27-28页 |
4.3.2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素质和岗位胜任特征的结构性不匹配 | 第28-30页 |
4.3.3 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岗位忠诚度低、人员流动性大 | 第30-32页 |
4.3.4 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生产安全事故依然处于高位 | 第32-34页 |
4.3.5 法律法规空白和制度的缺陷 | 第34-38页 |
4.3.6 安全生产监管装备滞后于监管需要 | 第38-39页 |
5 国内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典型经验借鉴 | 第39-42页 |
5.1 佛山市顺德区镇街安全生产监管一体化 | 第39页 |
5.2 台州市黄岩区镇街设立公共安全监督管理中心 | 第39页 |
5.3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安全生产监管的互联网+模式探索 | 第39-40页 |
5.4 福建省寿宁县犀溪镇量化考核制度 | 第40页 |
5.5 典型经验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6 提升重庆市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对策 | 第42-47页 |
6.1 完善安全生产法律和制度建设,明确乡镇(街道)职责 | 第42-43页 |
6.1.1 在法律、法规中明确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职责 | 第42页 |
6.1.2 规范委托执法制度,合理界定委托执法范围 | 第42-43页 |
6.2 改变乡镇(街道)考核制度,转变干部思想观念 | 第43-44页 |
6.2.1 加大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在综合考核中权重 | 第43页 |
6.2.2 科学化安全生产单项考核 | 第43-44页 |
6.2.3 明确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履职尽职范围 | 第44页 |
6.3 改革乡镇(街道)安监机构设置,充实人员和技术装备 | 第44-45页 |
6.3.1 改革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探索实行垂直管理 | 第44-45页 |
6.3.2 强化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管队伍建设 | 第45页 |
6.3.3 加大投入,配齐必要技术装备 | 第45页 |
6.4 引入社会力量,多方齐抓共管 | 第45-47页 |
6.4.1 强化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把生产安全事故的外部性内部化 | 第45-46页 |
6.4.2 充分发挥商会和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开展自查自纠 | 第46页 |
6.4.3 有效调动村(居)积极性,协助开展监管 | 第46页 |
6.4.4 引入市场中介机构,弥补专业监管短板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A. 访谈提纲 | 第50页 |
B. 调查问卷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