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资产证券化原理及特征 | 第20-22页 |
2.1.1 资产证券化原理 | 第20-21页 |
2.1.2 资产证券化特征 | 第21-22页 |
2.2 基础设施的属性及特征 | 第22-25页 |
2.2.1 基础设施的属性 | 第22-24页 |
2.2.2 基础设施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 高速公路传统融资方式概论 | 第25-26页 |
2.3.1 政府直接投资 | 第25-26页 |
2.3.2 银行贷款 | 第26页 |
2.3.3 股票融资 | 第26页 |
2.3.4 企业债券融资 | 第26页 |
2.3.5 BOT融资 | 第26页 |
2.4 风险管理概述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与资产证券化融资 | 第28-34页 |
3.1 我国资产证券化进程 | 第28-29页 |
3.2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现状 | 第29-30页 |
3.2.1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特征 | 第29页 |
3.2.2 基础设施融资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3.3 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 | 第30-33页 |
3.3.1 高速公路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3.3.2 资产证券化方式与传统融资方式比较 | 第31-32页 |
3.3.3 高速公路资产可证券化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运行设计 | 第34-44页 |
4.1 京津塘高速公路项目简介 | 第34-36页 |
4.1.1 公司概况 | 第34页 |
4.1.2 公司财务状况 | 第34-35页 |
4.1.3 公司融资需求 | 第35-36页 |
4.2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具备条件 | 第36-39页 |
4.2.1 京津塘高速公路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 | 第36-37页 |
4.2.2 资产证券化融资法律环境日渐成熟 | 第37页 |
4.2.3 京津塘高速公路风险管理机制完善 | 第37-38页 |
4.2.4 我国有可以借鉴的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功经验 | 第38-39页 |
4.3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制 | 第39-41页 |
4.3.1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运行主体 | 第39-40页 |
4.3.2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 第40-41页 |
4.4 京津塘高速公路融资存在问题的对应措施 | 第41-43页 |
4.4.1 建立证券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42页 |
4.4.2 建立良好的中介机构的服务机制 | 第42页 |
4.4.3 提高政府监管体制的支持力度 | 第42-43页 |
4.4.4 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管理 | 第44-56页 |
5.1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的识别 | 第44-46页 |
5.2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的评价 | 第46-53页 |
5.2.1 确定指标的权重 | 第46-50页 |
5.2.2 量化定性指标 | 第50页 |
5.2.3 评价指标值 | 第50-53页 |
5.3 京津塘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融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 第53-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