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构成 | 第11-12页 |
1.3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第12-21页 |
1.3.1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概念 | 第12-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4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1.3.5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工程应用 | 第19-21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理论分析 | 第23-43页 |
2.1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简介 | 第23-24页 |
2.2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2.3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稳定性分析 | 第25-32页 |
2.3.1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26-29页 |
2.3.2 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局部稳定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3 防屈曲耗能支撑连接段的稳定 | 第30-32页 |
2.4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基本参数分析 | 第32-36页 |
2.4.1 间隙的确定 | 第32-34页 |
2.4.2 等效刚度 | 第34-35页 |
2.4.3 内核各段横截面面积的取值 | 第35-36页 |
2.4.4 内核各段长度的取值 | 第36页 |
2.5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承载力计算 | 第36-38页 |
2.5.1 设计承载力 | 第37页 |
2.5.2 屈服承载力 | 第37页 |
2.5.3 极限承载力 | 第37-38页 |
2.6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位移计算 | 第38-40页 |
2.6.1 屈服位移 | 第38-39页 |
2.6.2 极限位移 | 第39-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有限元分析 | 第43-71页 |
3.1 概述 | 第43页 |
3.2 非线性有限元类型 | 第43-44页 |
3.2.1 几何非线性 | 第43-44页 |
3.2.2 材料非线性 | 第44页 |
3.2.3 接触非线性 | 第44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3.1 单元类型的定义 | 第44页 |
3.3.2 材料的定义 | 第44-45页 |
3.3.3 创建装配件、设置各部件间接触 | 第45-46页 |
3.3.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6-47页 |
3.3.5 网格划分 | 第47页 |
3.3.6 加载制度 | 第47-48页 |
3.4 有限元模型分析过程 | 第48-51页 |
3.4.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第48页 |
3.4.2 初始缺陷的引入 | 第48-50页 |
3.4.3 非线性屈曲分析 | 第50-51页 |
3.4.4 结果后处理 | 第51页 |
3.5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51-52页 |
3.6 构造参数对防屈曲耗能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52-70页 |
3.6.1 摩擦力对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3.6.2 间隙对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55-58页 |
3.6.3 约束比对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58-64页 |
3.6.4 内核单元削弱段长细比对支撑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3.6.5 连接段宽厚比的对支撑的影响 | 第67-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设计方法及算例 | 第71-83页 |
4.1 防屈曲支撑结构的设防目标 | 第71页 |
4.2 设计特点 | 第71-72页 |
4.3 支撑布置 | 第72-74页 |
4.4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设计方法 | 第74-78页 |
4.4.1 外套筒设计 | 第74页 |
4.4.2 内核单元设计 | 第74-75页 |
4.4.3 支撑连接方式的选择与设计 | 第75-78页 |
4.4.4 支撑设计流程 | 第78页 |
4.5 “十字形”芯板二阶段屈服防屈曲耗能支撑的设计算例 | 第78-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