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序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国际投资法中的投资定义 | 第10-16页 |
1.1 “投资”与“国际投资”的一般定义 | 第10-11页 |
1.1.1 “投资”的学理分析 | 第10页 |
1.1.2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 第10-11页 |
1.1.3 其他形式的国际投资 | 第11页 |
1.2 国际投资协定中的投资定义 | 第11-16页 |
1.2.1 投资定义条款的性质 | 第11-12页 |
1.2.2 投资定义的功能 | 第12-13页 |
1.2.3 条约文本中的投资定义 | 第13-15页 |
1.2.4 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投资定义的扩张发展 | 第16-23页 |
2.1 投资定义扩张之表现 | 第16-19页 |
2.1.1 定义结构呈现开放式特点 | 第16页 |
2.1.2 保护的投资种类增加 | 第16-17页 |
2.1.3 保护的投资范围扩大 | 第17-18页 |
2.1.4 国际投资仲裁机制对投资定义的扩张解释 | 第18-19页 |
2.2 投资定义扩张之原因 | 第19-21页 |
2.2.1 法律文化和国际投资法核心价值的体现 | 第19-20页 |
2.2.2 国际投资活动的发展以及资本输出国的推动 | 第20页 |
2.2.3 缔约技术水平与博弈实力失衡 | 第20页 |
2.2.4 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的扩大化解释倾向 | 第20-21页 |
2.3 投资定义扩张之后果 | 第21-23页 |
2.3.1 东道国外资监管的政策空间受到冲击与限制 | 第21页 |
2.3.2 便利外国投资者滥用投资仲裁,增加东道国被诉风险和负担 | 第21-22页 |
2.3.3 投资定义宽泛使得模糊的实体条款风险凸显 | 第22-23页 |
第3章 国际投资协定实践对投资定义的限制 | 第23-32页 |
3.1 国际投资协定性质和目的改变对投资定义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 典型国际投资协定关于投资定义的限制趋势 | 第24-27页 |
3.2.1 美国2012年BIT范本 | 第24-25页 |
3.2.2 中国和加拿大双边投资协定 | 第25-27页 |
3.2.3 小结 | 第27页 |
3.3 部分ICSID仲裁庭对投资定义的限制性解释 | 第27-32页 |
3.3.1 仲裁庭对《公约》项下投资定义的解释理论 | 第27-29页 |
3.3.2 仲裁庭认定“投资”的客观标准——以“Salini标准”为例 | 第29-30页 |
3.3.3 依据客观标准认定不属于“投资”的案例——以Phoenix v. Czech Republic案为例 | 第30-31页 |
3.3.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投资定义的改善和限定 | 第32-41页 |
4.1 完善和限定投资定义 | 第32-37页 |
4.1.1 基本原则:遵循IIA缔约目的,涵盖投资范围合理 | 第32-33页 |
4.1.2 完善对投资定义的界定方式 | 第33-34页 |
4.1.3 限定投资范围 | 第34-36页 |
4.1.4 将投资定义作为最惠国待遇的例外 | 第36页 |
4.1.5 注重投资定义条款与其他条款的互动关联作用 | 第36-37页 |
4.2 对投资定义文本的设想——以中国为例 | 第37-40页 |
4.2.1 中国国际投资地位的转变与投资定义 | 第37页 |
4.2.2 中国BIT范本中投资定义之设想 | 第37-38页 |
4.2.3 中国BIT范本中投资定义之解析 | 第38-40页 |
4.3 小结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
附录A 案例表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