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历史变迁 | 第9-19页 |
第一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9-14页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9-11页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11-14页 |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历史变迁 | 第14-19页 |
一、建国以前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步发展 | 第14-15页 |
二、建国初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15-16页 |
三、“文革”时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名存实亡 | 第16-17页 |
四、改革开放初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恢复及淡化 | 第17页 |
五、新时期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活力重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社会演化的条件 | 第19-33页 |
第一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社会演化的有利条件 | 第19-25页 |
一、环境开放推动制度变迁 | 第19-21页 |
二、观念更新引导制度选择 | 第21-23页 |
三、制度匹配促进制度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社会演化的不利条件 | 第25-33页 |
一、思想观念的束缚 | 第26-30页 |
二、利益因素的阻碍 | 第30-31页 |
三、相关制度建构方面的不足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人民陪审员制度社会演化的方向 | 第33-42页 |
第一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评析 | 第33-37页 |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进步之处 | 第33-35页 |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不足之处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 | 第37-42页 |
一、合理设定随机抽取规则 | 第38-39页 |
二、合理确定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 | 第39页 |
三、细化人民陪审员的提前阅卷规则 | 第39-40页 |
四、科学设定合议庭组成方式 | 第40-41页 |
五、确立科学的培训和考核方式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