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现象及分析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2-18页 |
(一) 精神损害 | 第12-13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 | 第13-14页 |
1. 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3页 |
2. 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3-14页 |
3. 精神损害赔偿的功能 | 第14页 |
(三)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 | 第14-18页 |
1.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本质 | 第15-16页 |
3.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必要性 | 第16-18页 |
二、英美两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 第18-27页 |
(一)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理论基础——震惊打击理论 | 第18-21页 |
1.“震惊打击”理论概念 | 第18页 |
2.“震惊打击”理论历史发展 | 第18-21页 |
(二) 美国制度 | 第21-23页 |
(三) 英国制度 | 第23-25页 |
(四) 总结 | 第25-27页 |
三、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法律分析 | 第27-32页 |
(一) 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现状 | 第27-28页 |
(二) 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足 | 第28-32页 |
1. 类型化分类未区分 | 第28-29页 |
2. 行为缺乏界定限制 | 第29-30页 |
3. 请求权主体不明确 | 第30页 |
4. 侵权客体内容狭窄 | 第30-32页 |
四、我国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构建 | 第32-39页 |
(一) 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两种基础 | 第32-33页 |
(二) 借鉴英美法律制度的设想 | 第33-39页 |
1. 类型化区分界定 | 第33-35页 |
2. 构成要件构成设想 | 第35-36页 |
3. 请求权主体问题的处理 | 第36-37页 |
4. 侵权客体的扩大 | 第37页 |
5. 其他构建设想 | 第37-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