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债信用价差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第16-29页 |
2.1 研究目标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公司债与企业债 | 第16-17页 |
2.1.2 信用风险与信用价差 | 第17-18页 |
2.2“信用价差之谜”理论 | 第18-19页 |
2.2.1 信用价差分解理论 | 第18页 |
2.2.2 信用风险分散困境理论 | 第18-19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3.1 信用风险定价模型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2.3.2 信用价差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22-29页 |
第3章 公司债信用价差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29-43页 |
3.1 中国公司债市场整体概况 | 第29-35页 |
3.1.1 从发债主体所处行业角度 | 第31-32页 |
3.1.2 从债券信用评级角度 | 第32-33页 |
3.1.3 从债券发行期限角度 | 第33-35页 |
3.2 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分析和研究假设 | 第35-39页 |
3.2.1 宏观经济层面 | 第35-36页 |
3.2.2 流动性风险层面 | 第36-37页 |
3.2.3 违约风险层面 | 第37-38页 |
3.2.4 市场风险层面 | 第38-39页 |
3.3 变量的选择及模型的构建 | 第39-43页 |
3.3.1 变量选择 | 第39-42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第4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43-67页 |
4.1 数据的来源与整理 | 第43-45页 |
4.1.1 数据的来源 | 第43-44页 |
4.1.2 数据的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发行行业 | 第46-47页 |
4.2.2 发行期限 | 第47-48页 |
4.3 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 第48-61页 |
4.3.1 理论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数据处理 | 第50-54页 |
4.3.3 模型的估计和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3.4 样本分组回归分析 | 第58-61页 |
4.4 不同分位数水平的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5页 |
4.4.1 理论分析 | 第61-62页 |
4.4.2 信用价差影响因素分位数回归分析 | 第62-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67-68页 |
5.2 研究局限性 | 第68-69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