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简·奥斯丁的生平 | 第10-11页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转译性接受:1980年—2010年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改编 | 第24-34页 |
2.1 1980年—2010年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译本 | 第24-32页 |
2.1.1 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减弱 | 第25-29页 |
2.1.2 女性意识显著 | 第29-31页 |
2.1.3 幽默和反讽的语言风格 | 第31-32页 |
2.2 1980年——2010年由简·奥斯丁作品改编的电影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阐释性接受:1980年—2010年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的批评与研究 | 第34-55页 |
3.1 文本内容批评接受 | 第35-48页 |
3.1.1 坚守传统:从反封建性认识到回归英国社会现实 | 第35-39页 |
3.1.2 赞赏绅士品格:为他人着想的道德观 | 第39-43页 |
3.1.3 凸显自我矛盾:超前的女性意识与传统的秩序观 | 第43-47页 |
3.1.4 关注女性生存处境:感性与理性的矛盾 | 第47-48页 |
3.2 文本形式批评接受 | 第48-55页 |
3.2.1 肯定反讽艺术:世俗与真理的调节 | 第49-51页 |
3.2.2 推崇叙事艺术:打破男性话语限制 | 第51-55页 |
第四章 视野与语境:1980年—2010年影响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接受的主要因素 | 第55-64页 |
4.1 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接受的社会历史原因 | 第55-58页 |
4.1.1 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接受的经济原因 | 第55-57页 |
4.1.2 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接受的社会意识形态原因 | 第57-58页 |
4.2 简·奥斯丁作品在中国接受的读者期待视野 | 第58-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1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