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规划设计的研究--以桐城六尺巷规划设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9-10页 |
1.1.1 历史街区 | 第9页 |
1.1.2 文化景观 | 第9页 |
1.1.3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 | 第9页 |
1.1.4 保护 | 第9-10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目的 | 第10页 |
1.3.2 意义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发展概况 | 第13-23页 |
2.1 国外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规划发展研究 | 第13-17页 |
2.1.1 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2.1.2 相关保护法律研究 | 第14-16页 |
2.1.3 相关理论发展研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2.2 国内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发展研究 | 第17-23页 |
2.2.1 发展历程 | 第17-18页 |
2.2.2 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2.2.3 相关理论和保护模式 | 第19-20页 |
2.2.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23-34页 |
3.1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 | 第23-25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23-24页 |
3.1.2 保护手法 | 第24-25页 |
3.2 成都宽窄巷子 | 第25-28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25-26页 |
3.2.2 保护手法 | 第26-28页 |
3.3 上海“新天地” | 第28-30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28-29页 |
3.3.2 保护手法 | 第29-30页 |
3.4 新加坡唐人街 | 第30-31页 |
3.4.1 项目概况 | 第30页 |
3.4.2 保护手法 | 第30-31页 |
3.5 美国苏河区改造 | 第31-32页 |
3.5.1 项目概况 | 第31页 |
3.5.2 建设历程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设计实践——桐城六尺巷保护规划设计 | 第34-61页 |
4.1 桐城六尺巷片区现状调研分析 | 第34-40页 |
4.1.1 区位分析 | 第34页 |
4.1.2 片区历史空间格局形成分析 | 第34-35页 |
4.1.3 桐城文化分析 | 第35页 |
4.1.4 片区文化价值分析 | 第35-39页 |
4.1.5 片区历史文化资源分析 | 第39页 |
4.1.6 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 第39-40页 |
4.2 主题与设计原则 | 第40-41页 |
4.2.1 主题 | 第40-41页 |
4.2.2 设计原则 | 第41页 |
4.3 总体规划设计 | 第41-44页 |
4.3.1 功能分区 | 第41-42页 |
4.3.2 片区结构 | 第42-43页 |
4.3.3 交通组织 | 第43-44页 |
4.4 六尺巷片区文化景观保护规划的综合表达 | 第44-55页 |
4.4.1 片区景观要素分类 | 第44-45页 |
4.4.2 分层设计、相互融糅 | 第45页 |
4.4.3 景观塑造与历史景观的关系 | 第45-46页 |
4.4.4 活动空间的营造 | 第46-47页 |
4.4.5 特色文化的结合 | 第47-50页 |
4.4.6 重点建筑周边景观的表达 | 第50-52页 |
4.4.7 氏族大家生活景观的历史再现 | 第52-55页 |
4.5 景观环境构成要素专项设计 | 第55-61页 |
4.5.1 植物 | 第55-56页 |
4.5.2 铺装 | 第56-58页 |
4.5.3 小品 | 第58页 |
4.5.4 建筑风格 | 第58-59页 |
4.5.5 防火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4页 |
5.1 总结 | 第61-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设计图纸 | 第67-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