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2-15页 |
1.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1 HT组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2 HT组排除标准 | 第12页 |
1.3 NHT组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4 NHT组排除标准 | 第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2.1 资料收集 | 第12-13页 |
2.2 相关标准 | 第13-14页 |
2.3 统计方法 | 第14-15页 |
结果 | 第15-22页 |
3.1 急性脑梗死后HT组和NHT组病例的一般资料 | 第15页 |
3.2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发生率 | 第15页 |
3.3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发生时间 | 第15-17页 |
3.4 HT发生前、发生后的临床症状 | 第17-18页 |
3.5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影像学特征 | 第18页 |
3.6 急性脑梗死后HT不同影像学类型的比较 | 第18-19页 |
3.7 急性脑梗死后HT组和NHT组的相关因素比较 | 第19-22页 |
3.7.1 HT组和NHT组相关既往史资料的比较 | 第19-20页 |
3.7.2 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对HT的影响 | 第20页 |
3.7.3 溶栓治疗对HT的影响 | 第20-21页 |
3.7.4 HT对预后的影响 | 第21-22页 |
讨论 | 第22-26页 |
4.1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发生率 | 第22页 |
4.2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发生时间 | 第22页 |
4.3 急性脑梗死后HT的临床症状 | 第22-23页 |
4.4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影像学表现 | 第23页 |
4.5 急性脑梗死后HT的危险因素 | 第23-26页 |
4.5.1 心房纤颤 | 第23页 |
4.5.2 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 | 第23-24页 |
4.5.3 急性脑梗死后的治疗方法 | 第24页 |
4.5.4 年龄 | 第24页 |
4.5.5 其他因素 | 第24-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附录 | 第30-31页 |
综述 | 第31-43页 |
1.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类 | 第31-33页 |
2.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 第33页 |
3.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 | 第33-35页 |
3.1 梗死类型和再灌注时间 | 第33页 |
3.2 梗死的面积和部位 | 第33-34页 |
3.3 不同治疗方法 | 第34页 |
3.4 高血糖和糖尿病 | 第34页 |
3.5 高血压 | 第34-35页 |
3.6 血脂 | 第35页 |
3.7 年龄 | 第35页 |
4.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分子机制 | 第35-36页 |
4.1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第35-36页 |
4.2 炎症介质 | 第36页 |
5.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表现 | 第36页 |
6.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像学表现 | 第36-37页 |
6.1 颅脑CT | 第36页 |
6.2 颅脑MRI | 第36-37页 |
7.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治疗 | 第37页 |
8.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后 | 第37-38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38-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