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水泥潜入砂质河床基质对河流污染物对流运移拦截效果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水体污染及治理研究进展第16-23页
        1.2.1 地面水的污染现状及治理研究进展第16-18页
        1.2.2 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及治理研究进展第18-21页
        1.2.3 水体中典型污染物质及其危害第21-23页
    1.3 控制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研究进展第23-28页
        1.3.1 污染物运移机理第23-24页
        1.3.2 基质水分入渗影响因素研究第24-25页
        1.3.3 控制基质入渗水分的原理及措施研究第25-26页
        1.3.4 改变基质特性提高阻渗效果的研究第26-28页
        1.3.5 细颗粒潜入河床基质对削减地下水污染的作用第28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3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2 技术路线第29-3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2-46页
    2.1 供试材料介绍第32-36页
        2.1.1 供试底泥基质第32页
        2.1.2 试验用水第32-35页
        2.1.3 供试细颗粒物质第35-36页
    2.2 试验设备与仪器第36-39页
        2.2.1 底泥基质阻渗试验设备第36-37页
        2.2.2 污染物分析仪器第37-39页
    2.3 试验方法第39-44页
        2.3.1 基质阻渗试验方法第39-40页
        2.3.2 污染物分析方法第40-44页
    2.4 试验方案第44-46页
        2.4.1 主要因子的选择和定义第44-45页
        2.4.2 试验方案第45-46页
第三章 潜入细颗粒物质的选择第46-64页
    3.1 潜入细粒径颗粒物质的选择第46-48页
        3.1.1 细粒径颗粒物质的定义及要求第46页
        3.1.2 胶凝材料的分类及特性第46-47页
        3.1.3 细颗粒物质的选择第47-48页
    3.2 不同细颗粒物质潜入底泥基质的阻渗效果第48-52页
        3.2.1 不同细颗粒物质对底泥基质累积入渗量的影响第49-50页
        3.2.2 不同细颗粒物质对底泥基质入渗率的影响第50-51页
        3.2.3 细颗粒物质潜入对底泥基质入渗过程的影响第51-52页
    3.3 不同潜入细颗粒物质的阻渗机理第52-61页
        3.3.1 细颗粒物质潜入条件下基质减渗机理第52-54页
        3.3.2 不同细颗粒物质潜入的阻渗机理第54-56页
        3.3.3 细颗粒物质潜入条件下基质水分入渗模型分析第56-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4页
第四章 影响水泥潜入河床底泥阻渗效果的主导因素研究第64-90页
    4.1 水泥潜入不同质地河床底泥的阻渗特性第64-68页
        4.1.1 试验设计方案与理念第64-65页
        4.1.2 水泥潜入不同质地底泥的阻渗效果第65-67页
        4.1.3 基质质地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67-68页
    4.2 水泥潜入不同容重河床底泥的阻渗特性第68-71页
        4.2.1 河床底泥基质容重与设计方案第68页
        4.2.2 不同容重基质条件下的阻渗效果第68-69页
        4.2.3 基质容重对减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69-71页
    4.3 水泥添加量对基质阻渗效果的影响第71-75页
        4.3.1 水泥添加量及其设计第71页
        4.3.2 不同水泥添加量的阻渗效果第71-75页
        4.3.3 水泥添加量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75页
    4.4 水泥潜入方式对基质阻渗效果的影响第75-79页
        4.4.1 水泥潜入方式第75-76页
        4.4.2 不同水泥潜入方式的阻渗效果第76-77页
        4.4.3 水泥潜入方式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77-79页
    4.5 延时供水时间对阻渗效果的影响第79-82页
        4.5.1 延时供水时间及设计第79页
        4.5.2 不同延滞间歇时间的阻渗效果第79-82页
        4.5.3 延时供水时间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82页
    4.6 水泥潜入水头对阻渗效果的影响第82-84页
        4.6.1 水泥潜入水头及设计第82-83页
        4.6.2 不同水泥潜入水头的阻渗效果第83-84页
        4.6.3 水泥潜入水头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84页
    4.7 入渗水质对水泥潜入河床底泥阻渗效果的影响第84-87页
        4.7.1 入渗水质及设计第84页
        4.7.2 入渗水质对阻渗效果的影响第84-87页
        4.7.3 入渗水质对阻渗效果的影响机理第87页
    4.8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五章 水泥潜入河床底泥的阻渗效果预测第90-100页
    5.1 线性模型的建立第90-94页
        5.1.1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第90-92页
        5.1.2 多元线性模型的确立及检验第92-94页
    5.2 线性模型的建立第94-97页
        5.2.1 各主导影响因子函数形式的确定第94-96页
        5.2.2 多元非线性模型的确定第96页
        5.2.3 多元非线性模型的回归与检验第96-97页
    5.3 预报实例比较第97页
    5.4 本章小结第97-100页
第六章 水泥潜入河床底泥对典型污染物质的拦截效果第100-138页
    6.1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固体组分的阻截作用第100-103页
        6.1.1 固体组分的运移特性第100-101页
        6.1.2 水泥潜入对悬浮物SS的拦截作用第101-102页
        6.1.3 水泥潜入对总溶解性固体TDS的拦截作用第102-103页
    6.2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氮素的阻截作用第103-115页
        6.2.1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硝态氮的阻截作用第104-108页
        6.2.2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铵态氮的阻截作用第108-111页
        6.2.3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磷素的阻截作用第111-115页
    6.3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盐分的阻截作用第115-124页
        6.3.1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硫酸盐的阻截作用第116-120页
        6.3.2 水泥潜入底泥基质对污水中氯化物的阻截作用第120-124页
    6.4 水泥潜入河床基质对重金属的阻截作用第124-135页
        6.4.1 典型重金属的特性第124-126页
        6.4.2 水泥潜入对污水中重金属运移总量的影响第126-127页
        6.4.3 水泥潜入对渗出水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127-130页
        6.4.4 水泥潜入延滞供水时间对渗出水中重金属浓度的影响第130-131页
        6.4.5 水泥潜入对对底泥基质重金属纵向分布的影响第131-135页
    6.5 本章小结第135-13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38-142页
    7.1 研究结论第138-140页
    7.2 建议与展望第140-142页
博士学位论文独创性说明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2-153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与主要参与完成的相关科研项目第153-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第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专利情况第1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专著教材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TaWRKY42-22a及谷子SiWRKY36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
下一篇:城市居住区室外热声环境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研究--以太原市居住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