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2 理论考察:和谐社会与高校志愿者组织 | 第18-35页 |
2.1 和谐社会理论 | 第18-25页 |
2.1.1 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演变 | 第18-22页 |
2.1.2 和谐社会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3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2.1.4 和谐社会理论的意义 | 第24-25页 |
2.2 高校志愿者组织 | 第25-29页 |
2.2.1 高校志愿者 | 第26-27页 |
2.2.2 志愿精神 | 第27-28页 |
2.2.3 高校志愿者组织架构 | 第28-29页 |
2.3 高校志愿者组织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 第29-35页 |
2.3.1 和谐社会理论对于高校志愿者组织的意义 | 第29-31页 |
2.3.2 高校志愿者组织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第31-35页 |
3 武汉三所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5-49页 |
3.1 武汉三所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简介 | 第35-43页 |
3.1.1 武汉三所高校志愿者组织简介 | 第35-39页 |
3.1.2 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逐渐优化 | 第39-41页 |
3.1.3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专业性水平不断提高 | 第41-43页 |
3.2 武汉三所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3.2.1 社会参与度不高 | 第43-44页 |
3.2.2 志愿经费薄弱,来源单一 | 第44-45页 |
3.2.3 项目缺乏创新性 | 第45-46页 |
3.2.4 大学生志愿者流失现象严重 | 第46页 |
3.3 阻碍武汉三所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的困境原因 | 第46-49页 |
3.3.1 缺少广泛的社会认同 | 第46-47页 |
3.3.2 立足校园,与社会需求缺少对接 | 第47-49页 |
4 和谐社会视域下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 | 第49-55页 |
4.1 建立横向纵向联动系统 | 第49-52页 |
4.1.1 建构完善的志愿服务立法,充分发挥政策方针的引导和调动作用 | 第49-51页 |
4.1.2 企业、媒体、慈善组织、社区等多主体协同促进有效连接 | 第51-52页 |
4.2 高校志愿者组织内部结构的整合和完善 | 第52-55页 |
4.2.1 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 | 第52-53页 |
4.2.2 提升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管理水平 | 第53-55页 |
5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