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0 前言 | 第11-13页 |
1.0.1 硬质合金刀具 | 第11-12页 |
1.0.2 切削液 | 第12-13页 |
1.1 水基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1.1 氮杂环添加剂 | 第13页 |
1.1.2 氮杂环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 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缓蚀剂的分类 | 第14页 |
1.2.2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腐蚀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电化学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硬质合金国内外电化学腐蚀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脂肪酸咪唑啉衍生物的摩擦学性能及缓蚀机理研究 | 第18-43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1页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8-19页 |
2.2.2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3 结构表征 | 第20-21页 |
2.3 性能测试 | 第21-24页 |
2.3.1 摩擦学性能测试 | 第21页 |
2.3.2 缓蚀性能测试 | 第21-23页 |
2.3.3 钢球以及硬质合金刀头表面分析 | 第23-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42页 |
2.4.1 极压承载能力 | 第24页 |
2.4.2 抗磨性能 | 第24-25页 |
2.4.3 减摩性能 | 第25-27页 |
2.4.4 钢球表面分析 | 第27-32页 |
2.4.5 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32-35页 |
2.4.6 交流阻抗谱 | 第35-40页 |
2.4.7 硬质合金浸泡实验 | 第40-42页 |
2.5 结论 | 第42-43页 |
第三章 苯并三氮唑咪唑啉衍生物的摩擦学性能及缓蚀机理研究 | 第43-63页 |
3.1 前言 | 第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3-44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3 结构表征 | 第45-46页 |
3.3 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3.3.1 摩擦学性能测 | 第46页 |
3.3.2 缓蚀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3.3.3 钢球及硬质合金刀头表面分析 | 第4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7-62页 |
3.4.1 极压承载能力 | 第47页 |
3.4.2 抗磨性能 | 第47-48页 |
3.4.3 减摩性能 | 第48-50页 |
3.4.4 钢球表面分析 | 第50-52页 |
3.4.5 动电位极化曲线 | 第52-56页 |
3.4.6 交流阻抗谱 | 第56-60页 |
3.4.7 硬质合金浸泡实验 | 第60-62页 |
3.5 结论 | 第62-63页 |
第四章 咪唑啉衍生物与T305复配缓蚀性能研究 | 第63-77页 |
4.1 前言 | 第6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3-64页 |
4.3 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4.3.1 试液的制备 | 第64-65页 |
4.3.2 缓蚀性能测试 | 第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5页 |
4.4.1 电化学防腐性能 | 第65-71页 |
4.4.2 六种添加剂及其复配后缓蚀性能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4.4.3 硬质合金浸泡实验 | 第74-75页 |
4.5 结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7-80页 |
5.1 主要工作回顾 | 第77-79页 |
5.2 课题今后需要研究的方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