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3.1 文献阅读法 | 第8-9页 |
1.3.2 理论借鉴法 | 第9页 |
1.3.3 系统研究法 | 第9页 |
1.4 研究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第2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含义及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意义 | 第12-19页 |
2.1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含义 | 第12-15页 |
2.1.1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内含 | 第12-14页 |
2.1.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特征 | 第14-15页 |
2.2 培育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意义 | 第15-19页 |
2.2.1 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促进其自我实现 | 第16页 |
2.2.2 培育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 | 第16-17页 |
2.2.3 塑造大学生的公民友善意识 | 第17-19页 |
第3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9-26页 |
3.1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问题 | 第19-22页 |
3.1.1 大学生友善观念及行为欠缺 | 第19-20页 |
3.1.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内容缺乏 | 第20-21页 |
3.1.3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途径和方式单一 | 第21页 |
3.1.4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机制不健全 | 第21-22页 |
3.2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2-26页 |
3.2.1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2 高校德育工作不完善 | 第23-24页 |
3.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24页 |
3.2.4 个人因素影响 | 第24-26页 |
第4章 大学生友善价值观培育的对策 | 第26-31页 |
4.1 国家社会层面 | 第26页 |
4.1.1 加强友善制度规范、道德自律和价值倡导 | 第26页 |
4.1.2 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引导作用 | 第26页 |
4.2 学校层面 | 第26-28页 |
4.2.1 充实友善价值观培育的课程和内容 | 第26-27页 |
4.2.2 拓展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方式 | 第27-28页 |
4.2.3 构建友善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 | 第28页 |
4.3 家庭层面 | 第28-29页 |
4.3.1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 第28-29页 |
4.3.2 发挥家长榜样示范作用 | 第29页 |
4.4 个人层面 | 第29-31页 |
4.4.1 加强友善价值观认知 | 第29-30页 |
4.4.2 注重自身反省和实践 | 第30-31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1-32页 |
5.1 主要观点 | 第31页 |
5.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附录 | 第35-37页 |
作者简介 | 第3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