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1.3.1 在研究方法方面 | 第10页 |
1.3.2 在研究内容方面 | 第10-1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第2章 企业刑事责任的称谓考量 | 第12-15页 |
2.1 企业刑事责任与单位犯罪的概念辨析 | 第12-13页 |
2.2 企业刑事责任主体的类型 | 第13-15页 |
第3章 我国企业刑事责任实现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15-18页 |
3.1 我国企业刑事责任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15-17页 |
3.1.1 企业犯罪的法定刑和自然人犯罪的法定刑设置悬殊 | 第15-16页 |
3.1.2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罚模式不平衡 | 第16页 |
3.1.3 企业犯罪的可罚性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的可罚性标准不统一 | 第16-17页 |
3.2 罚金刑的实现情况 | 第17-18页 |
第4章 国内外企业刑事责任实现路径的对比分析 | 第18-24页 |
4.1 国内外企业犯罪处罚原则 | 第18-19页 |
4.1.1 转嫁制 | 第18页 |
4.1.2 代罚制 | 第18-19页 |
4.1.3 混合制 | 第19页 |
4.2 国外企业犯罪的处罚方式 | 第19-22页 |
4.2.1 美国追究企业刑事责任的方法和种类 | 第19-20页 |
4.2.2 德国追究企业刑事责任的方法和种类 | 第20-21页 |
4.2.3 日本追究企业刑事责任的方法和种类 | 第21-22页 |
4.2.4 法国追究企业刑事责任的方法和种类 | 第22页 |
4.3 我国双罚制和国外企业犯罪处罚方式的对比 | 第22-24页 |
第5章 完善企业刑事责任实现路径的刑罚设置构想 | 第24-37页 |
5.1 设立独立的企业犯罪刑罚体系 | 第24页 |
5.2 完善企业犯罪刑罚方式 | 第24-30页 |
5.2.1 增设资格刑 | 第24-25页 |
5.2.2 改革罚金刑 | 第25-27页 |
5.2.3 增设企业强制解散制度 | 第27-28页 |
5.2.4 不利信息公开 | 第28-29页 |
5.2.5 社会服务 | 第29-30页 |
5.3.建立完善的企业犯罪刑罚裁量制度 | 第30-37页 |
5.3.1 建立企业犯罪缓刑制度 | 第30-31页 |
5.3.2 建立企业犯罪自首制度 | 第3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39-40页 |
后记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