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固体力学论文--塑性力学论文

缺口棒状试样多轴应力应变三维近似方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2页
   ·应力状态近似方法的意义及历史发展综述第7-9页
   ·循环塑性理论第9-1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0-12页
第二章 循环塑性模型发展第12-26页
   ·循环塑性基本模型第12-14页
     ·屈服准则第12-13页
     ·流动法则第13页
     ·动态硬化准则第13-14页
   ·线性硬化准则第14-15页
   ·非线性硬化准则第15-23页
     ·A-F 塑性硬化模型第15-16页
     ·Bower 模型第16-17页
     ·Chaboche 模型第17-18页
     ·Ohno‐Wang 模型第18-19页
     ·McDowell 模型第19-20页
     ·Jiang 的模型第20-21页
     ·Jiang-Zhang 的模型第21-23页
   ·基于Jiang‐Zhang 模型分析16MnR 钢第23-25页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多轴应力状态下的近似方法分析第26-38页
   ·Neuber 法第26-29页
   ·推广的Neuber 分析方法第29-32页
   ·Hoffman‐Seeger 的理论分析方法第32-34页
   ·增量Neuber 法第34-35页
   ·增量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第35-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非Masing 缺口件的局部应力应变分析第38-51页
   ·拉扭循环加载下弹塑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8-40页
     ·三维有限元建模第38-39页
     ·本构模型在ABAQUS 中实现第39-40页
   ·非Masing 缺口件的多轴局部应力应变近似法第40-50页
     ·增量本构关系第40-41页
     ·增量Neuber 近似法第41-46页
     ·缺口根部应力应变分析第46-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主要结论第51页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纹与夹杂之间的构型力及Ⅱ型裂纹裂尖塑性区的屏蔽效应
下一篇:附属管抑制隔水管涡激振动的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