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多年冻土的流变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 ·多年冻土区桩基研究 | 第14-15页 |
| ·桩—土相互作用数值计算研究 | 第15-17页 |
| ·本文构想 | 第17-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2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及桩基概况 | 第19-26页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自然地理条件及特征 | 第19-23页 |
| ·气温 | 第19-20页 |
| ·气候冻结融化能力 | 第20-21页 |
| ·降水 | 第21-22页 |
| ·地质构造、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设计特点 | 第23-25页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 ·多年冻土区桩基抗冻拔稳定性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多年冻土蠕变变形基本方程 | 第26-38页 |
| ·冻土流变特性 | 第26-30页 |
| ·冻土蠕变的物理实质 | 第26-28页 |
| ·冻土蠕变机制 | 第28-30页 |
| ·影响冻土蠕变的主要因素 | 第30页 |
| ·冻土蠕变方程 | 第30-35页 |
| ·冻土蠕变一般方程 | 第31-33页 |
| ·衰减性蠕变方程 | 第33页 |
| ·非衰减性蠕变方程 | 第33-35页 |
| ·桩周冻土的流变特性和极限长期强度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4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典型桩基沉降变形特性及原因分析研究 | 第38-48页 |
| ·多年冻土区钻孔灌注试验桩基的施工 | 第38-39页 |
| ·多年冻土区试验桩基现场试验监测 | 第39-42页 |
| ·桩基变形监测 | 第39-41页 |
| ·工程地质钻探 | 第41-42页 |
| ·现场及室内试验 | 第42页 |
| ·桩周及桩基附近多年冻土地温监测 | 第42页 |
| ·桩基变形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 ·试验桩基场地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基土物理力学特性 | 第43-44页 |
| ·桩周地基多年冻土温度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 ·评价准则 | 第44页 |
| ·地基多年冻土温度沿深度变化曲线 | 第44-46页 |
| ·地基多年冻土温度沿时间融化进程曲线 | 第46-47页 |
| ·变形原因分析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考虑切向流变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沉降变形数值分析 | 第48-63页 |
| ·有限差分法软件——FLAC3D 简介 | 第48-51页 |
| ·桩土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 ·基本假设 | 第51-52页 |
| ·桩—土耦合系统的控制方程 | 第52页 |
| ·土的本构关系 | 第52-56页 |
| ·土的弹塑性关系 | 第52-54页 |
| ·桩周多年冻土本构关系 | 第54-56页 |
| ·考虑切向流变的多年冻土区桩基变形数值计算模型 | 第56-57页 |
| ·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7页 |
| ·算例及分析 | 第57-61页 |
| ·模拟加载条件下桩基及周边土体的应力状态 | 第58页 |
| ·模型加载条件下桩基及周边土体的位移分析 | 第58-60页 |
| ·算例数据与现场实测变形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6章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沉降变形工程整治措施 | 第63-68页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沉降变形工程整治原则 | 第63页 |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桩基沉降变形整治的工程措施 | 第63-66页 |
| ·热棒 | 第63-65页 |
| ·片石保温 | 第65页 |
| ·防排水措施 | 第65-66页 |
| ·综合性整治工程措施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