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1-14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1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11页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二)病史采集 | 第12页 |
(三)过敏原检测方法 | 第12页 |
(四)治疗方法 | 第12页 |
(五)观察指标 | 第12页 |
(六)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13页 |
(七)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 | 第13页 |
(八)统计学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结果 | 第14-17页 |
一、性别构成及年龄分布情况 | 第14页 |
二、两组治疗前中医证侯积分情况比较 | 第14-15页 |
三、治疗3个月后总疗效比较 | 第15页 |
四、两组治疗前3个月与治疗3个月内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 第15页 |
五、两组治疗前3个月与治疗3个月内平均每次哮喘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 第15-16页 |
六、两组治疗前3个月与治疗3个月内呼吸道感染次数比较 | 第16页 |
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改善情况比较 | 第16页 |
八、两组随访3个月期间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25页 |
一、文献研究 | 第17-19页 |
(一)中医文献研究 | 第17-18页 |
(二)现代医学对哮喘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立法及组方依据 | 第19-23页 |
(一)肺脾肾虚型患儿哮喘缓解期的病机特点 | 第19-20页 |
(二)方药组成 | 第20页 |
(三)组方依据 | 第20页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第20-23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23-25页 |
结语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综述 | 第29-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41页 |
发表论文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