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第一章“池”意象的发展源起及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概论 | 第12-29页 |
第一节 意象与“池”意象 | 第12-16页 |
一、意象 | 第12-13页 |
二、“池”意象 | 第13-16页 |
第二节“池”意象的发展演变 | 第16-29页 |
一、先唐时期的萌芽 | 第17-21页 |
二、中唐白居易对“池”意象的发展 | 第21-23页 |
三、宋代诗歌中“池”意象的发展与演变 | 第23-29页 |
第二章 宋代诗歌中“池”意象繁盛的原因及其审美特征 | 第29-38页 |
第一节 宋代诗歌中“池”意象繁盛的原因 | 第29-36页 |
一、宋代的政治环境 | 第29-31页 |
二、宋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31-36页 |
第二节 宋代诗歌中“池”意象的审美特征 | 第36-38页 |
一、清澄纯洁 | 第36-37页 |
二、活 | 第37-38页 |
第三章“池”意象在宋代诗歌中的作用 | 第38-43页 |
第一节“池”意象为诗人提供“特殊场景” | 第38-39页 |
第二节“池”意象别具一格的美感类型 | 第39-40页 |
第三节“池”意象对宋代诗歌意境的作用 | 第40-41页 |
第四节“池”意象对诗人抒发感情的作用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宋代诗歌中“池”意象的文化意蕴 | 第43-54页 |
第一节 宋代诗歌“池”意象中的闲情文化 | 第43-46页 |
一、宋代士人“池”上的闲适生活 | 第43-45页 |
二、宋代文人的闲情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宋代诗歌中“池”意象蕴含的隐逸文化 | 第46-50页 |
一、以池寓隐 | 第47-48页 |
二、宋代文人的归隐和儒释道三家融合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反映了士人的审美情趣 | 第50-51页 |
第四节 宋代诗歌中的“池”意象推进了“宋型”文化的发展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