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神垕镇钧瓷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
致谢 | 第4-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文化园建设相关理论研究 | 第14-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文化与景观 | 第14页 |
2.1.2 钧瓷文化 | 第14-15页 |
2.1.3 文化园 | 第15页 |
2.1.4 专类园 | 第15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2.2.1 场所精神理论 | 第15-16页 |
2.2.2 文脉延续理论 | 第16页 |
2.3 文化园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2.4 钧瓷的发展史与钧瓷文化内涵 | 第17-19页 |
2.4.1 钧瓷的起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2.4.2 钧瓷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2.5 相关案例分析 | 第19-22页 |
2.5.1 禹州市钧官窑址博物馆 | 第19-20页 |
2.5.2 江西瓷园 | 第20-22页 |
2.6 小结 | 第22-23页 |
3 钧瓷文化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 第23-30页 |
3.1 设计原则 | 第23页 |
3.1.1 文化性 | 第23页 |
3.1.2 体验性 | 第23页 |
3.1.3 生态性 | 第23页 |
3.2 钧瓷文化的景观元素提取 | 第23-26页 |
3.2.1 从钧瓷民俗中提取元素 | 第23-24页 |
3.2.2 从钧瓷制作上提取元素 | 第24页 |
3.2.3 从钧瓷审美上提取元素 | 第24-26页 |
3.3 钧瓷文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探讨 | 第26-28页 |
3.3.1 直接表现 | 第26-28页 |
3.3.2 间接表现 | 第28页 |
3.4 设计思考 | 第28-29页 |
3.4.1 总体布局 | 第28-29页 |
3.4.2 组织分区 | 第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4 禹州市神垕镇神工钧瓷文化园景观设计 | 第30-58页 |
4.1 项目建设基础分析 | 第30-32页 |
4.1.1 项目背景分析 | 第30页 |
4.1.2 自然资源分析 | 第30-31页 |
4.1.3 文化底蕴分析 | 第31-32页 |
4.2 场地现状分析 | 第32-33页 |
4.3 项目景观设计依据、原则、理念及构想 | 第33-36页 |
4.3.1 景观设计依据 | 第33页 |
4.3.2 景观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4.3.3 景观设计理念 | 第34-35页 |
4.3.4 景观设计构想 | 第35-36页 |
4.4 项目规划设计 | 第36-55页 |
4.4.1 总体布局 | 第36-38页 |
4.4.2 功能分区 | 第38页 |
4.4.3 交通流线设计 | 第38-40页 |
4.4.4 竖向设计 | 第40页 |
4.4.5 建筑与构筑物设计 | 第40-42页 |
4.4.6 水景与给排水 | 第42-43页 |
4.4.7 照明设计 | 第43-44页 |
4.4.8 主要节点 | 第44-49页 |
4.4.9 铺装与小品设计 | 第49-52页 |
4.4.10 植物配置 | 第52-55页 |
4.5 主要经济指标 | 第55-57页 |
4.5.1 用地平衡表 | 第55-56页 |
4.5.2 主要景物表 | 第56-57页 |
4.6 镇域文化园体系的景观构建 | 第57-58页 |
4.6.1 镇域钧瓷产业园布局分析 | 第57页 |
4.6.2 镇内文化园基本景观化措施 | 第57页 |
4.6.3 休闲文化体验构建 | 第57-58页 |
5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英文摘要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