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9页 |
1.1 淀粉的生物合成 | 第13-22页 |
1.1.1 淀粉的结构 | 第13-16页 |
1.1.2 淀粉合成的分子机制 | 第16-17页 |
1.1.3 淀粉合成前体ADPG的形成 | 第17页 |
1.1.4 直链淀粉的合成 | 第17-18页 |
1.1.5 支链淀粉的合成 | 第18-20页 |
1.1.6 淀粉颗粒的起始 | 第20页 |
1.1.7 淀粉颗粒膜结构的研究 | 第20-21页 |
1.1.8 水稻胚乳中复合淀粉颗粒的形成 | 第21-22页 |
1.2 淀粉生物合成的相关调控 | 第22-24页 |
1.2.1 淀粉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2-23页 |
1.2.2 淀粉合成相关酶的协同调节作用 | 第23-24页 |
1.2.3 影响淀粉合成的其他基因 | 第24页 |
1.3 淀粉合成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 第24-26页 |
1.3.1 淀粉合成与稻米的外观品质 | 第25页 |
1.3.2 淀粉合成与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 第25-26页 |
1.4 BTs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1 BTs蛋白结构分析 | 第27页 |
1.4.2 BTs蛋白的分类 | 第27页 |
1.4.3 BTs相关突变体 | 第27-28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水稻垩白突变体osbt1的表型鉴定 | 第29-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1.2.1 种子千粒重的测定 | 第29页 |
2.1.2.2 成熟种子自然横断面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30页 |
2.1.2.3 种子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测定 | 第30页 |
2.1.2.4 胚乳半薄切片制备及淀粉颗粒染色观察 | 第30页 |
2.1.2.5 胚乳样品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30页 |
2.1.2.6 种子中总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1.2.7 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1.2.8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1.2.9 总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2.1.2.10 米粉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测定 | 第31-32页 |
2.1.2.11 RVA谱分析 | 第32页 |
2.1.2.12 米粉的糊化温度测定 | 第32页 |
2.1.2.13 米粉的尿素膨胀 | 第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2.1 osbt1突变体的胚乳中淀粉的合成存在明显的缺陷 | 第32-35页 |
2.2.2 osbt1突变体的胚乳细胞中存在异常的复合淀粉颗粒 | 第35-37页 |
2.2.3 osbt1突变体胚乳中淀粉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 第37-39页 |
2.3 小结 | 第39-40页 |
2.3.1 osbt1突变体表现垩白表型,胚乳中淀粉的合成存在明显的缺陷 | 第39页 |
2.3.2 osbt1突变体胚乳细胞中存在异常的复合淀粉颗粒 | 第39页 |
2.3.3 osbt1突变体胚乳淀粉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 | 第39-40页 |
第三章 OsBT1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互补 | 第40-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3.1.1 定位群体种植 | 第4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3.1.2.1 水稻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SDS法) | 第40-41页 |
3.1.2.2 PCR扩增 | 第41页 |
3.1.2.3 PCR产物检测 | 第41-42页 |
3.1.2.4 分子标记的筛选、开发和基因定位 | 第42页 |
3.1.2.5 候选基因的预测和测序 | 第42-43页 |
3.1.2.6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43-44页 |
3.1.2.7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鉴定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2.1 osbt1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4页 |
3.2.2 OsBT1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候选基因鉴定 | 第44-49页 |
3.3 小结 | 第49-51页 |
3.3.1 OsBT1编码一个新的参与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 | 第49页 |
3.3.2 OsBT1参与水稻胚乳中复合淀粉颗粒的形成 | 第49-51页 |
第四章 OsBT1功能分析 | 第51-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1.2 RNA提取 | 第51-52页 |
4.1.3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第52-53页 |
4.1.4 Real-time PCR | 第53页 |
4.1.5 OsBT1蛋白遗传进化树分析及其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53页 |
4.1.6 OsBT1蛋白结构域和三维结构预测 | 第53-54页 |
4.1.7 GUS活性染色 | 第54页 |
4.1.8 烟草表皮细胞瞬时侵染方法 | 第54-55页 |
4.1.9 烟草原生质体分离及亚细胞定位 | 第55页 |
4.1.10 淀粉活性胶染色及酶谱分析 | 第55-5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3页 |
4.2.1 OsBT1编码一个含有MCF结构域的膜蛋白 | 第57-59页 |
4.2.2 OsBT1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60页 |
4.2.3 OsBT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0-61页 |
4.2.4 淀粉合成相关基因qRT-PCR分析及淀粉合成酶的活性检测 | 第61-63页 |
4.3 小结 | 第63-65页 |
4.3.1 OsBT1和其同源基因属于很保守的植物所特有的一类基因家族 | 第63页 |
4.3.2 OsBT1在胚乳中特异表达 | 第63页 |
4.3.3 OsBT1是一个质体定位蛋白 | 第63-64页 |
4.3.4 OsBT1基因的突变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关酶的活性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第65-70页 |
1 OsBT1是一个新的调控淀粉合成的关键基因 | 第65-66页 |
2 OsBT1参与水稻胚乳中复合淀粉颗粒的形成 | 第66页 |
3 OsBT1在水稻胚乳中特异表达 | 第66-67页 |
4 OsBT1编码一个ADPG转运蛋白 | 第67页 |
5 OsBT1是一个质体定位蛋白 | 第67-68页 |
6 OsBT1影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和部分淀粉合成酶的活性 | 第68-69页 |
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2页 |
附录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