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一) 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3-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研究的思路 | 第14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追溯 | 第16-33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观念中可资借鉴的思想 | 第16-18页 |
一、基本立场 | 第16-17页 |
二、可资借鉴 | 第17-18页 |
第二节 马恩对资产主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批判的启示 | 第18-24页 |
一、西方经典市场经济理论 | 第18-21页 |
二、马恩对西方经典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 | 第21-23页 |
三、马恩对市场经济批判的当代启示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对资产阶级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的批判 | 第24-28页 |
一、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 | 第25-27页 |
二、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建国初期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初步认识 | 第28-33页 |
一、建国初期党的市场认识成果 | 第28-31页 |
二、确定计划经济的原因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历程 | 第33-41页 |
第一节 1979年-1984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 第33-35页 |
一、充分认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初步认识市场调节 | 第33-34页 |
二、对市场机制进行大胆的尝试 | 第34-35页 |
第二节 1984年-1992年: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第35-36页 |
一、开始强调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 | 第35页 |
二、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 | 第35-36页 |
三、全面加大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力度 | 第36页 |
第三节 1992年—2012年: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第36-39页 |
一、明确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 | 第37页 |
二、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第37-38页 |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38页 |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38-39页 |
第四节 2012年—至今: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 第39-41页 |
一、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 第39-40页 |
二、转变政府职能,突破行政体制改革 | 第40页 |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核心问题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在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推进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 第41-55页 |
第一节 深化对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 第41-46页 |
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回归市场的本义 | 第41-42页 |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回归市场的必然选择 | 第42-43页 |
三、积极探索回归市场、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可行路径 | 第43-46页 |
第二节 强化对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理解 | 第46-52页 |
一、市场的固有属性引发市场失灵 | 第47-48页 |
二、政府的宏观调控遏制市场失灵 | 第48-50页 |
三、积极找寻政府宏观调控和遏制市场失灵的可能路径 | 第50-52页 |
第三节 提升对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认知能力 | 第52-55页 |
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体现社会公平 | 第52-53页 |
二、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53-54页 |
三、积极追求协调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可行路径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变迁的启示 | 第55-64页 |
第一节 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转变的原因 | 第55-59页 |
一、传统经济思想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西方经济思想的涌入 | 第56-57页 |
三、历史经验的总结 | 第57-58页 |
四、生产力的境况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转变的经验 | 第59-61页 |
一、坚持问题导向 | 第59页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实事求是 | 第59-60页 |
三、坚持顶层设计和群众实践相结合 | 第60-61页 |
四、坚持辩证的方法论 | 第61页 |
第三节 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转变的教训 | 第61-64页 |
一、必须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匹 | 第61-62页 |
二、必须严厉打击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 | 第62页 |
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原则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