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异常的关系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我国总云量研究 | 第10-11页 |
1.2.2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研究 | 第11-12页 |
1.2.3 云与副热带夏季风关系研究 | 第12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15-21页 |
2.1 资料简介 | 第15页 |
2.2 方法说明 | 第15-21页 |
2.2.1 线性回归系数 | 第15-16页 |
2.2.2 滑动平均 | 第16页 |
2.2.3 年际变率的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2.4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 | 第17页 |
2.2.5 距离平方反比法 | 第17-18页 |
2.2.6 Cressman方案 | 第18-19页 |
2.2.7 过程透雨量的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21-35页 |
3.1 云量分布的气候态特征 | 第21-25页 |
3.1.1 我国年均及四季云量分布 | 第21-23页 |
3.1.2 我国各月云量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3.2 云量的年际变率 | 第25-28页 |
3.3 云量的气候倾向率 | 第28-30页 |
3.4 云量的时空变化及对应的我国降水特征 | 第30-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我国云量与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关系 | 第35-47页 |
4.1 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与云量的分布 | 第35-36页 |
4.2 夏季南风脊线和云量的经向移动 | 第36-38页 |
4.3 副热带夏季风与特征云量线的进退 | 第38-41页 |
4.3.1 副热带夏季风的进退过程 | 第38-39页 |
4.3.2 特征云量线的进退特征 | 第39-41页 |
4.4 夏季风北边缘带与其特征云带的年代际变化 | 第4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第五章 云水特征揭示的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异常 | 第47-61页 |
5.1 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带位置的年际变化 | 第47-49页 |
5.2 夏季风北边缘异常年的环流特征 | 第49-57页 |
5.2.1 北边缘偏北年的环流特征 | 第49-52页 |
5.2.2 北边缘偏南年的环流特征 | 第52-55页 |
5.2.3 合成差值分析 | 第55-57页 |
5.3 影响夏季风北边缘异常的可能机制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1-62页 |
6.2 特色与创新 | 第62-6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