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第10-12页 |
1.1 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1.2 月经后期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 | 第11-12页 |
2 西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第12页 |
3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治疗 | 第12-19页 |
3.1 月经后期的辨证治疗 | 第12-15页 |
3.2 根据子宫内膜厚度治疗月经后期 | 第15-16页 |
3.3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 第16页 |
3.4 针灸治疗 | 第16-17页 |
3.5 贴敷治疗 | 第17页 |
3.6 推拿疗法 | 第17页 |
3.7 针灸配合推拿疗法 | 第17页 |
3.8 穴位埋线疗法 | 第17-18页 |
3.9 穴位注射疗法 | 第18页 |
3.10 点穴与中药相互配合 | 第18页 |
3.11 走罐疗法 | 第18页 |
3.12 电针合并辨证取穴法 | 第18页 |
3.13 刮痧疗法 | 第18页 |
3.14 注重精神和饮食调养 | 第18-19页 |
4 西医对月经后期的治疗 | 第19-21页 |
4.1 卵巢功能的监测 | 第19页 |
4.2 药物治疗 | 第19-21页 |
实验研究 | 第21-2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1-2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2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21-22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1.5 中止试验 | 第22页 |
1.6 脱落病例 | 第22页 |
1.7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及病情分度 | 第22-2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1 分组方法 | 第24页 |
2.2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2.3 判定治疗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第25页 |
2.4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5 安全性检查 | 第25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3.1 可比性分析 | 第25-27页 |
3.2 疗效与分析 | 第27-28页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1页 |
1 治疗组的研究 | 第29页 |
2 对照组定坤丹的选择 | 第29页 |
3 卷柏泽兰汤加减的遣方用药依据 | 第29-30页 |
4 课题的不足之处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