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管道运输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0页 |
1.2.1 悬索管道悬索桥的力学特性及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1.2.2 风载荷对桥梁的影响 | 第20-23页 |
1.2.3 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 第23-27页 |
1.2.4 输流管道动力学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30-3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3.3 创新点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管道悬索跨越系统的静力学特性研究 | 第34-46页 |
2.1 漾濞江跨越工程有限元建模 | 第34-39页 |
2.1.1 工程结构与参数 | 第34-37页 |
2.1.2 边界条件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2.2 载荷组合、成桥计算标准与缆索初拉力 | 第39-43页 |
2.2.1 载荷组合 | 第39页 |
2.2.2 成桥计算标准 | 第39-40页 |
2.2.3 几何非线性分析与缆索初拉力确定 | 第40-43页 |
2.3 漾濞江跨越工程的固有动力特性 | 第43-45页 |
2.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管道悬索跨越系统在脉动风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46-75页 |
3.1 风载荷的数学模型 | 第46-58页 |
3.1.1 平均风载荷与脉动风载荷 | 第47-49页 |
3.1.2 M.Shinozuka风载荷模拟方法 | 第49页 |
3.1.3 工程算例 | 第49-52页 |
3.1.4 脉动风模拟 | 第52-58页 |
3.2 缆索受风对结构风振的影响 | 第58-66页 |
3.2.1 变形分布与最大位移 | 第58-61页 |
3.2.2 运动轨迹 | 第61-62页 |
3.2.3 最大应力 | 第62-66页 |
3.3 风攻角影响分析 | 第66-73页 |
3.3.1 变形分布与最大位移 | 第66-68页 |
3.3.2 运动轨迹 | 第68-70页 |
3.3.3 最大应力 | 第70-73页 |
3.4 工程建议与小结 | 第73-75页 |
第四章 管道悬索跨越系统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75-103页 |
4.1 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 第75-78页 |
4.1.1 地震动的空间特性 | 第75页 |
4.1.2 多点输入理论 | 第75-78页 |
4.2 地震载荷形式及输入 | 第78-83页 |
4.2.1 地震动三要素 | 第78-79页 |
4.2.2 地震动组合理论与地震时程选取 | 第79-80页 |
4.2.3 结构阻尼模型与几何非线性 | 第80-83页 |
4.3 多向输入下悬索管道悬索桥的地震响应 | 第83-101页 |
4.3.0 地质与自然条件 | 第83-84页 |
4.3.1 结构变形与最大位移 | 第84-95页 |
4.3.2 应力分布与危险点 | 第95-101页 |
4.4 工程建议与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管道悬索跨越系统在管内流体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103-134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103页 |
5.2 输流直管动力分析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103-114页 |
5.2.1 输流直管流固耦合振动模型[112, 164, 167-170] | 第104-111页 |
5.2.2 管道动力模型的计算方法 | 第111-112页 |
5.2.3 工程算例 | 第112-114页 |
5.3 管内流体激励下悬索管道悬索桥的振动特性 | 第114-119页 |
5.3.1 管道力时程计算 | 第114-115页 |
5.3.2 变形分布与最大位移 | 第115-117页 |
5.3.3 主梁运动轨迹 | 第117页 |
5.3.4 最大应力 | 第117-119页 |
5.4 悬索管道悬索桥管内流体激励的室内实验 | 第119-133页 |
5.4.1 实验目标 | 第119-120页 |
5.4.2 实验方案 | 第120-127页 |
5.4.3 数据分析与验证 | 第127-130页 |
5.4.4 悬索管道悬索桥的振动特性 | 第130-133页 |
5.5 工程建议与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六章 管道悬索跨越系统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 | 第134-163页 |
6.1 动载荷选取与耦合形式 | 第134-135页 |
6.2 耦合作用效应分析 | 第135-147页 |
6.2.1 位移响应 | 第135-140页 |
6.2.2 最大应力 | 第140-147页 |
6.3 漾濞江工程安全评价 | 第147-149页 |
6.4 缆索设置分析与优化方案 | 第149-153页 |
6.4.1 初拉力的影响 | 第149-152页 |
6.4.2 拉索数量的影响 | 第152-153页 |
6.5 跨越管道支撑结构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53-161页 |
6.5.1 管道动力模型的无量纲化求解 | 第154-156页 |
6.5.2 桁架刚度与悬索张紧力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56-159页 |
6.5.3 悬索张紧力与两端固定方式对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59-161页 |
6.6 工程建议与小结 | 第161-163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3-165页 |
7.1 总结 | 第163-164页 |
7.2 展望 | 第164-165页 |
致谢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7页 |
附录1: 管道动力响应计算软件源代码 | 第177-196页 |
附录2: 脉动风计算软件源代码 | 第196-19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