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2 土体的入渗—蒸发理论 | 第15-23页 |
2.1 概述 | 第15页 |
2.2 土体入渗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土体流动的达西定律 | 第15-16页 |
2.2.2 一维入渗计算模型 | 第16-18页 |
2.3 土体蒸发理论 | 第18-19页 |
2.3.1 土体蒸发影响因素 | 第18页 |
2.3.2 土体蒸发的三个阶段 | 第18-19页 |
2.3.3 蒸发模型 | 第19页 |
2.4 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 | 第19-22页 |
2.4.1 土水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2.4.2 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 | 第21页 |
2.4.3 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室内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案 | 第23-35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23页 |
3.2 试验装置 | 第23-29页 |
3.2.1 模型箱 | 第23-24页 |
3.2.2 水分测试装置 | 第24-25页 |
3.2.3 温度测试装置 | 第25-26页 |
3.2.4 路基边坡位移测试装置 | 第26-27页 |
3.2.5 模拟蒸发装置 | 第27-28页 |
3.2.6 模拟降雨装置 | 第28-29页 |
3.3 试验方案 | 第29-34页 |
3.3.1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3.3.2 土样的物理特性试验 | 第29-32页 |
3.3.3 试验步骤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室内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5-53页 |
4.1 非饱和黄土路基模型的“降雨—蒸发”试验 | 第35-36页 |
4.2 路基模型内部水分场变化 | 第36-45页 |
4.2.1 不同大气作用下土体含水率的变化 | 第36-41页 |
4.2.2 相同大气作用下不同位置土体含水率的变化 | 第41-44页 |
4.2.3 大气显著影响深度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 路基模型内部温度场的变化趋势 | 第45-50页 |
4.3.1 静置期(阴天+日照) | 第45-46页 |
4.3.2 降雨—蒸发期 | 第46-49页 |
4.3.3 大气作用显著影响深度的确定 | 第49-50页 |
4.4 路基边坡横向变形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降雨—蒸发循环作用下黄土填方路基边坡数值分析 | 第53-66页 |
5.1 概述 | 第53页 |
5.2 非饱和土体渗流分析软件介绍 | 第53-54页 |
5.3 数值模拟模型参数 | 第54页 |
5.3.1 黄土路堤填土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 | 第54页 |
5.3.2 计算模型中土层的水力学特性 | 第54页 |
5.4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 | 第54-60页 |
5.4.1 渗流计算的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54-55页 |
5.4.2 模型初始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55-56页 |
5.4.3 降雨入渗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5.5 日照蒸发数值模拟及对比分析 | 第60-64页 |
5.5.1 日照作用下土体含水率的变化 | 第60-61页 |
5.5.2 日照作用下土体温度场的变化 | 第61-62页 |
5.5.3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