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 “广西身高限制案”案情及简要分析 | 第12-13页 |
1、“广西身高限制案”案情 | 第12页 |
2、案情简要分析 | 第12-13页 |
(二) 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的内容 | 第13-14页 |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概念 | 第14-18页 |
(一)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称呼和定义 | 第14-15页 |
1、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称呼 | 第14-15页 |
2、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和分类 | 第15-17页 |
1、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特征 | 第15-16页 |
2、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分类 | 第16-17页 |
(三) 本文所指接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范围 | 第17-18页 |
三、行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的演进过程概述 | 第18-22页 |
(一) 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与存在的依据 | 第18-19页 |
1. 历史依据 | 第18页 |
2. 现实依据 | 第18-19页 |
3. 辅助依据 | 第19页 |
(二) 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与存在的意义 | 第19-22页 |
1、有利于制约行政权 | 第19-20页 |
2、有利于完善我国法制体系 | 第20页 |
3、有利于维护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 | 第20页 |
4、有利于规范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 第20-21页 |
5、有利于完善现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 | 第21页 |
6、有利于适应可诉行政行为范围扩大的实际 | 第21-22页 |
四、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一) 起诉和立案阶段存在的现实困境 | 第22-23页 |
1. 提起审查的原告范围不明确 | 第22页 |
2. 被诉审查的被告范围不清晰 | 第22页 |
3. 管辖法院的层级不清晰 | 第22-23页 |
(二) 审理阶段存在的现实困境 | 第23页 |
1. 审查范围不确定 | 第23页 |
2. 审查标准不明确 | 第23页 |
(三) 判决阶段存在的现实困境 | 第23-24页 |
1. 审查后的处理方式不明确 | 第23-24页 |
2. “处理建议”的形式不明确 | 第24页 |
(四) 执行阶段存在的现实困境 | 第24-26页 |
1. “处理建议”不被执行的救济方式不明确 | 第24页 |
2. “处理建议”的反馈主体不明确 | 第24页 |
3. 行政规范性文件确认违法后问责主体不明确 | 第24-26页 |
五、国外“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的研究与借鉴 | 第26-31页 |
(一) 国外“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介绍 | 第26-29页 |
1、法国 | 第26-27页 |
2、德国 | 第27-28页 |
3、英国 | 第28页 |
4、美国 | 第28-29页 |
(二) 国外“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制度的有益借鉴 | 第29-31页 |
1、司法审查的提起主体上 | 第29-30页 |
2、司法审查的审查标准上 | 第30页 |
3、司法审查后的处理方式上 | 第30-31页 |
六、行政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实践困境的解决 | 第31-42页 |
(一) 起诉和立案阶段实践困境的解决 | 第31-33页 |
1. 原告范围 | 第31-32页 |
2. 被告范围 | 第32-33页 |
3. 管辖法院 | 第33页 |
(二) 审理阶段的解决 | 第33-37页 |
1. 审查范围 | 第33-34页 |
2. 审查标准 | 第34-37页 |
(三) 判决阶段的解决 | 第37-39页 |
1. 审查后的处理方式 | 第37-38页 |
2. “处理建议”的形式 | 第38-39页 |
(四) 执行阶段的解决 | 第39-42页 |
1. “处理建议”不被执行的救济方式 | 第39-40页 |
2. “处理建议”的反馈主体 | 第40页 |
3. 行政规范性文件确认违法后的问责主体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