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框架结构 | 第12-14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2-14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3.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一) 金融生态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 金融生态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2. 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19-20页 |
3.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体系构成 | 第20-22页 |
(二) P2P网络借贷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1. P2P网络借贷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3页 |
2. 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三、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与P2P问题平台现状 | 第27-34页 |
(一)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 | 第27-30页 |
1. 金融业内部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 第27页 |
2. 金融机构的外部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第27页 |
3. 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 第27-28页 |
4. 作为金融生态新常态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加快 | 第28-30页 |
(二) 我国P2P问题平台现状 | 第30-34页 |
1. 我国P2P问题平台的主要特点 | 第30-31页 |
2. 我国P2P问题平台事件类型表现形式 | 第31-32页 |
3. 我国P2P问题平台的特征分析 | 第32-34页 |
四、实证分析 | 第34-48页 |
(一) 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三) 我国各省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测度 | 第36-44页 |
1. 测度方法 | 第36-37页 |
2. 测度过程及结果 | 第37-44页 |
(四)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与P2P问题平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8页 |
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第44-45页 |
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页 |
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五、总结与建议 | 第48-51页 |
(一) 总结 | 第48页 |
(二) 建议 | 第48-51页 |
1. 夯实金融发展,加强P2P行业自律 | 第48-49页 |
2. 引进金融人才,加强P2P行业风险管控能力 | 第49页 |
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P2P行业法律监管 | 第49-50页 |
4. 延伸金融深度,规范P2P行业准入退出制度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