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5-20页 |
1.2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混合微电网拓扑设计 | 第20-23页 |
1.2.2 互联变流器控制策略 | 第23-27页 |
1.2.3 多种运行方式间平滑切换 | 第27-28页 |
1.2.4 混合微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 | 第28-3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0-32页 |
第2章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拓扑设计 | 第32-50页 |
2.1 网络拓扑设计的考虑因素 | 第32-34页 |
2.1.1 微电网规模 | 第32-33页 |
2.1.2 DG输出特性和渗透率 | 第33页 |
2.1.3 负荷的分布与类型 | 第33-34页 |
2.1.4 供电可靠性要求 | 第34页 |
2.1.5 网间互联必要性 | 第34页 |
2.2 微电网拓扑设计原则 | 第34-38页 |
2.2.1 分区原则 | 第35-36页 |
2.2.2 分层原则 | 第36页 |
2.2.3 供电质量保证原则 | 第36-37页 |
2.2.4 网间互联原则 | 第37-38页 |
2.3 新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拓扑设计 | 第38-39页 |
2.3.1 一对多型 | 第38页 |
2.3.2 多对一型 | 第38-39页 |
2.3.3 多对多型 | 第39页 |
2.4 混合微电网设计案例 | 第39-42页 |
2.4.1 电源负荷调研 | 第40页 |
2.4.2 混合微电网拓扑设计 | 第40页 |
2.4.3 拓扑特性分析 | 第40-41页 |
2.4.4 设计原则体现 | 第41-42页 |
2.5 影响混合微电网可靠性的因素 | 第42-49页 |
2.5.1 不同拓扑可靠性计算 | 第43-46页 |
2.5.2 影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可靠性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混合微电网互联变流器功率控制 | 第50-73页 |
3.1 混合微电网运行方式与功率关系 | 第50-53页 |
3.1.1 联合并网 | 第51页 |
3.1.2 交并直离 | 第51-52页 |
3.1.3 联合离网 | 第52页 |
3.1.4 分别离网 | 第52-53页 |
3.2 下垂控制原理分析 | 第53-61页 |
3.2.1 基于复合虚拟阻抗的下垂控制方法 | 第53-59页 |
3.2.2 直流微电网中下垂控制及改进方法 | 第59-61页 |
3.3 互联变流器功率控制策略 | 第61-65页 |
3.3.1 功率控制原理 | 第61-62页 |
3.3.2 交直流微电网下垂系数计算 | 第62-64页 |
3.3.3 控制器设计 | 第64-65页 |
3.4 互联变流器控制策略仿真验证 | 第65-69页 |
3.4.1 直流侧向交流侧提供功率支持 | 第65-67页 |
3.4.2 交流侧向直流侧提供功率支持 | 第67-69页 |
3.5 实验验证 | 第69-7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混合微电网多种运行方式间切换时序设计 | 第73-96页 |
4.1 混合微电网控制系统设计 | 第73-74页 |
4.2 混合微电网运行方式间切换关系 | 第74-76页 |
4.3 混合微电网运行方式间切换原则设计 | 第76-77页 |
4.4 混合微电网平衡节点转移时序设计 | 第77-81页 |
4.4.1 平衡节点的选取原则 | 第77-79页 |
4.4.2 平衡节点的转移时序设计 | 第79-80页 |
4.4.3 运行方式切换时调度通信系统设计 | 第80-81页 |
4.5 控制策略切换时电压/电流参考值补偿算法 | 第81-88页 |
4.5.1 PQ控制与V/f控制之间补偿算法 | 第81-85页 |
4.5.2 CU控制与U-P控制之间补偿算法 | 第85-88页 |
4.6 仿真验证 | 第88-95页 |
4.6.1 切换原则仿真验证 | 第89-90页 |
4.6.2 平衡节点转移时序仿真验证 | 第90-9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混合微电网故障分析与保护改进方案设计 | 第96-116页 |
5.1 交流侧不对称故障对直流侧的影响 | 第96-100页 |
5.1.1 负序分量对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 第96-98页 |
5.1.2 零序分量对电压和功率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2 直流电压扰动分量对节点注入功率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 直流电压扰动分量对直流侧DG的影响 | 第101-109页 |
5.3.1 采用主从控制结构的系统 | 第102-106页 |
5.3.2 采用对等控制结构的系统 | 第106-108页 |
5.3.3 不同控制系统下的电压和功率输出响应对比 | 第108-109页 |
5.4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保护方案设计 | 第109-115页 |
5.4.1 直流侧电压响应分析 | 第110-111页 |
5.4.2 直流侧负荷响应分析 | 第111-112页 |
5.4.3 直流侧DG功率响应分析 | 第112-113页 |
5.4.4 混合微电网直流侧保护改进建议 | 第113-11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