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小分子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3-20页 |
1.1.1 DNA的概述 | 第13-14页 |
1.1.2 小分子药物与DNA作用的结合模式 | 第14-15页 |
1.1.3 小分子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1.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 第20-26页 |
1.2.1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 第20-21页 |
1.2.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26-28页 |
第2章 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28-3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2.3.1 猝灭机理 | 第30-32页 |
2.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32-33页 |
2.3.3 结合作用力 | 第33-34页 |
2.3.4 结合位点 | 第34页 |
2.3.5 同步荧光光谱法 | 第34-35页 |
2.3.6 圆二色光谱法 | 第35-36页 |
2.3.7 金属离子影响 | 第36-37页 |
2.3.8 结合距离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昔萘酸沙美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39-53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2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3.3.1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42页 |
3.3.2 猝灭机理 | 第42-45页 |
3.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 第45-46页 |
3.3.4 结合作用力 | 第46-47页 |
3.3.5 结合位点 | 第47-48页 |
3.3.6 同步荧光光谱法 | 第48页 |
3.3.7 红外光谱法 | 第48-49页 |
3.3.8 圆二色光谱法 | 第49-50页 |
3.3.9 金属离子影响 | 第50-51页 |
3.3.10 分子对接法 | 第51页 |
3.3.11 结合距离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53-72页 |
4.1 引言 | 第5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3-5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71页 |
4.3.1 猝灭机理 | 第56-59页 |
4.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59-60页 |
4.3.3 结合作用力 | 第60-62页 |
4.3.4 结合距离 | 第62-63页 |
4.3.5 红外光谱法 | 第63-64页 |
4.3.6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64-65页 |
4.3.7 圆二色光谱法 | 第65-66页 |
4.3.8 离子强度影响 | 第66-67页 |
4.3.9 粘度实验 | 第67-68页 |
4.3.10 熔解温度实验 | 第68页 |
4.3.11 与单链DNA的作用 | 第68-69页 |
4.3.12 电化学法 | 第69-71页 |
4.3.13 分子对接法 | 第71页 |
4.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以吖啶橙为探针研究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72-89页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5.2.1 仪器与试剂 | 第73-74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4-7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8页 |
5.3.1 AO浓度的选择 | 第76-77页 |
5.3.2 猝灭机理 | 第77-80页 |
5.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 第80-81页 |
5.3.4 结合作用力 | 第81-83页 |
5.3.5 红外光谱法 | 第83页 |
5.3.6 离子强度影响 | 第83-84页 |
5.3.7 圆二色光谱法 | 第84-85页 |
5.3.8 粘度法 | 第85-86页 |
5.3.9 熔解温度实验 | 第86页 |
5.3.10 与单链DNA的作用 | 第86-87页 |
5.3.11 分子对接法 | 第87-88页 |
5.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以溴化乙锭为探针研究小诺霉素和妥布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89-105页 |
6.1 引言 | 第89-9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90-92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90-91页 |
6.2.2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3页 |
6.3.1 EB浓度的选择 | 第92-94页 |
6.3.2 猝灭机理 | 第94-96页 |
6.3.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96-97页 |
6.3.4 结合作用力 | 第97-98页 |
6.3.5 红外光谱法 | 第98-99页 |
6.3.6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3.7 圆二色光谱法 | 第100-101页 |
6.3.8 粘度法 | 第101-102页 |
6.3.9 熔解温度实验 | 第102页 |
6.3.10 与单链DNA作用 | 第102-103页 |
6.3.11 分子对接法 | 第103页 |
6.4 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