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全保障义务--以《侵权责任法》第37条为视角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公共场所的界定 | 第10-13页 |
| (一) 公共场所安全保障义务概述 | 第10页 |
| (二) 公共场所的内涵 | 第10-11页 |
| (三) 公共场所合理扩张解释标准 | 第11-13页 |
| 二、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主体与权利主体 | 第13-19页 |
| (一) 场所管理人的界定 | 第13-15页 |
| 1. 管理人的界定标准 | 第13-14页 |
| 2. 公共场所管理人标准的不足与完善 | 第14-15页 |
| (二) 群众性活动组织者确定 | 第15-17页 |
| 1. 群众性活动的界定 | 第15-16页 |
| 2. 群众性活动组织者的确定 | 第16-17页 |
| (三) 安全保障义务的权利主体 | 第17-19页 |
| 1. 权利主体的界定标准 | 第17页 |
| 2. 无权利人是否应当受到保护 | 第17-19页 |
| 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要件 | 第19-22页 |
| (一) 义务人未尽安全保障义务的判定标准 | 第19-21页 |
| 1. 场所管理人安保义务的合理限度 | 第19-20页 |
| 2. 群众性活动组织者义务的合理限度 | 第20-21页 |
| (二) 过错原则的适用 | 第21-22页 |
| 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形式 | 第22-26页 |
| (一) 安全保障义务主体直接承担责任情形 | 第22页 |
| (二) 第三人介入情形下责任承担 | 第22-26页 |
| 1. 补充责任的理论争议与学说困境 | 第22-24页 |
| 2. 合理分配安全保障义务人与第三人之间的责任 | 第24页 |
| 3. 补充责任的完善 | 第24-26页 |
| 结论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