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脑卒中病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rs-fMRI数据的预处理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简介 | 第14-17页 |
2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 第17-33页 |
2.1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 | 第17-20页 |
2.1.1 进动 | 第18页 |
2.1.2 磁共振 | 第18-19页 |
2.1.3 弛豫 | 第19-20页 |
2.2 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 第20-23页 |
2.2.1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 第20-21页 |
2.2.2 自旋回波和梯度回波 | 第21-23页 |
2.3 TR、TE和磁共振加权成像 | 第23页 |
2.4 磁共振成像的三维空间编码 | 第23-25页 |
2.4.1 层面的选择与层厚的选择 | 第24页 |
2.4.2 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 | 第24-25页 |
2.5 磁共振成像硬件系统组成 | 第25-27页 |
2.6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第27-33页 |
2.6.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27-29页 |
2.6.2 扫描方法 | 第29-31页 |
2.6.3 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31-33页 |
3 脑卒中 | 第33-36页 |
3.1 缺血半暗带 | 第33页 |
3.2 判定半暗带的方法 | 第33-36页 |
3.2.1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第34页 |
3.2.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第34页 |
3.2.3 磁共振成像 | 第34-36页 |
4 亚急性脑卒中病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析 | 第36-51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数据描述 | 第37页 |
4.3 理论与具体步骤 | 第37-49页 |
4.3.1 头部校正剔除被试 | 第38-40页 |
4.3.2 标准化 | 第40-43页 |
4.3.3 选取ROI | 第43-45页 |
4.3.4 去除时间序列中的异常点 | 第45页 |
4.3.5 回归协变量 | 第45页 |
4.3.6 低频滤波 | 第45-46页 |
4.3.7 求取低频振荡幅值值 | 第46-47页 |
4.3.8 求取功能连接强度以及相位延迟值 | 第47-49页 |
4.3.9 配对t检验 | 第49页 |
4.4 小结 | 第49-51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1-52页 |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52-5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