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14页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页
    0.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0.3 文献综述第12-13页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页
        0.4.1 研究内容第13页
        0.4.2 研究方法第13页
    0.5 创新点与不足第13-14页
        0.5.1 创新点第13页
        0.5.2 不足第13-14页
1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研究综述第14-17页
    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第14页
    1.2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第14-17页
        1.2.1 大数据时代第15页
        1.2.2 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第15-16页
        1.2.3 社交网络的繁荣第16-17页
2 互联网金融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第17-22页
    2.1 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第17-19页
        2.1.1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早期研究第17-18页
        2.1.2 20世纪初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相关阐释第18页
        2.1.3 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相关问题阐释第18-19页
    2.2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及现状第19-22页
3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第22-30页
    3.1 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第22-23页
        3.1.1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原有的部分业务在线化第22-23页
        3.1.2 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借贷业务第23页
    3.2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第23-24页
    3.3 第三方支付第24-26页
        3.3.1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第25-26页
    3.4 第三方网络融资平台——以P2P为例第26-30页
        3.4.1 P2P借贷产业链第27-28页
        3.4.2 P2P网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第28-30页
4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定性分析第30-32页
    4.1 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优势比较分析第30-31页
        4.1.1 互联网金融优势与传统银行劣势的比较第30-31页
        4.1.2 传统银行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劣势的比较第31页
    4.2 两方面对比总结第31-32页
5 实证分析第32-38页
    5.1 数据的选择第32-34页
        5.1.1 样本选择第32页
        5.1.2 自变量选择第32-34页
        5.1.3 因变量选择第34页
        5.1.4 数据的处理第34页
    5.2 模型选择第34-36页
        5.2.1 混合回归模型第35页
        5.2.2 固定效应模型第35页
        5.2.3 随机效应模型第35-36页
    5.3 实证结果第36-38页
        5.3.1 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第36页
        5.3.2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第36-38页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效应分析
下一篇: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