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0.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5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0.5.1 创新点 | 第13页 |
0.5.2 不足 | 第13-14页 |
1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1 互联网金融概念 | 第14页 |
1.2 互联网金融产生的背景 | 第14-17页 |
1.2.1 大数据时代 | 第15页 |
1.2.2 技术进步提升配置效率 | 第15-16页 |
1.2.3 社交网络的繁荣 | 第16-17页 |
2 互联网金融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7-22页 |
2.1 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 | 第17-19页 |
2.1.1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及早期研究 | 第17-18页 |
2.1.2 20世纪初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相关阐释 | 第18页 |
2.1.3 全球经济危机后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相关问题阐释 | 第18-19页 |
2.2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9-22页 |
3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 | 第22-30页 |
3.1 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 | 第22-23页 |
3.1.1 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原有的部分业务在线化 | 第22-23页 |
3.1.2 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网络借贷业务 | 第23页 |
3.2 互联网企业的金融服务 | 第23-24页 |
3.3 第三方支付 | 第24-26页 |
3.3.1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 第三方网络融资平台——以P2P为例 | 第26-30页 |
3.4.1 P2P借贷产业链 | 第27-28页 |
3.4.2 P2P网贷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 第28-30页 |
4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30-32页 |
4.1 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优势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4.1.1 互联网金融优势与传统银行劣势的比较 | 第30-31页 |
4.1.2 传统银行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劣势的比较 | 第31页 |
4.2 两方面对比总结 | 第31-32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2-38页 |
5.1 数据的选择 | 第32-34页 |
5.1.1 样本选择 | 第32页 |
5.1.2 自变量选择 | 第32-34页 |
5.1.3 因变量选择 | 第34页 |
5.1.4 数据的处理 | 第34页 |
5.2 模型选择 | 第34-36页 |
5.2.1 混合回归模型 | 第35页 |
5.2.2 固定效应模型 | 第35页 |
5.2.3 随机效应模型 | 第35-36页 |
5.3 实证结果 | 第36-38页 |
5.3.1 混合回归和固定效应模型 | 第36页 |
5.3.2 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