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 论文选题缘由及目的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 第12-26页 |
1.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哲学的时代背景 | 第12-15页 |
1.1 斯多亚哲学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1.2 张载哲学的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1.3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哲学时代背景的对比 | 第14-15页 |
2.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提出 | 第15-16页 |
3.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26页 |
3.1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宇宙观 | 第16-18页 |
3.2 对"贤哲"和"圣人"的推崇 | 第18-21页 |
3.3 "神人关系"和"天人关系" | 第21-24页 |
3.4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的对比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对比 | 第26-41页 |
1. 至善德性 | 第26-33页 |
1.1 斯多亚学派追求德性的生活 | 第26-29页 |
1.2 张载体悟天德复归"天地之性" | 第29-33页 |
2. 平等观念 | 第33-36页 |
2.1 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生而平等 | 第33-34页 |
2.2 张载提倡"民胞物与" | 第34-35页 |
2.3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平等观念的对比 | 第35-36页 |
3. 安宁之道 | 第36-41页 |
3.1 斯多亚学派主张顺从自然 | 第36-37页 |
3.2 张载提出"存顺没宁" | 第37-39页 |
3.3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安宁之道的对比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评述 | 第41-47页 |
1.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局限性 | 第41-45页 |
1.1 斯多亚学派人生哲学的局限性 | 第41-42页 |
1.2 张载人生哲学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1.3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局限性的缘由 | 第43-45页 |
2. 斯多亚学派和张载人生哲学的启示 | 第45-47页 |
2.1 对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启示 | 第45-46页 |
2.2 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