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皮科论文--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论文

“类比选药”临方调配加减润肌膏治疗白疕病血燥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符号说明第10-12页
文献综述第12-46页
    综述一 白疕病血燥证中医学研究进展第12-21页
        1 血燥证的病因病机第12-14页
            1.1 六淫致燥第12-13页
            1.2 因"血"致燥第13-14页
        2 银屑病中医外治法研究概述第14-16页
            2.1 洗剂第14页
            2.2 膏剂第14-15页
            2.3 油膏第15页
            2.4 药浴第15-16页
            2.5 湿敷第16页
            2.6 酊剂第16页
            2.7 搽剂第16页
        3 "类比选药",临方调配第16-19页
            3.1 取类比象第16-17页
            3.2 类比选药第17页
            3.3 临方调配第17-19页
        参考文献第19-21页
    综述二 银屑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第21-46页
        1. 流行病学第21-22页
            1.1 流行率和发病率第21-22页
            1.2 银屑病关节炎(PsA)第22页
            1.3 心血管和精神方面的并发症第22页
        2. 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第22-26页
            2.1 遗传学第22-24页
            2.2 免疫应答第24-26页
        3. 诊断、筛查、预防第26-28页
            3.1 银屑病的皮肤症状第26-27页
            3.2 关节症状第27页
            3.3 心血管并发症第27-28页
        4. 治疗第28-31页
            4.1 外用药物治疗第28-29页
            4.2 光疗第29页
            4.3 系统治疗第29-31页
        5. 生活质量(QOL)第31-32页
            5.1 评估第31页
            5.2 治疗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31-32页
        6. 展望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46页
前言第46-4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燥证用药特点分析第47-57页
    1 研究方法第47页
    2 统计结果第47-52页
        2.1 白疕病血燥证的用药频率第47-48页
        2.2 用药类别及性味归经分析第48-52页
    3 用药类别分析第52-54页
        3.1 补虚药应用特点分析第52页
        3.2 清热药应用特点分析第52-53页
        3.3 活血化瘀药应用特点分析第53页
        3.4 解表药应用特点分析第53-54页
    4 性味归经分析第54-56页
        4.1 药味特点分析第54页
        4.2 药性特点分析第54页
        4.3 归经特点分析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7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类比选药"临方调配加减润肌膏治疗白疕病血燥证的临床研究第57-87页
    1. 临床资料第57页
        1.1 研究目标第57页
        1.2 研究对象第57页
    2. 诊断标准第57-58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57-58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58页
        2.3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第58页
    3. 纳入、排除标准第58-59页
        3.1 纳入标准第58页
        3.2 排除标准第58页
        3.3 研究病例的终止第58-59页
    4. 病例的脱落和剔除第59页
        4.1 病例脱落第59页
        4.2 病例剔除第59页
    5. 质量控制与数据管理第59-60页
    6. 试验方案第60-61页
        6.1 总体设计方案第60页
        6.2 外用药物选择第60-61页
        6.3 样本量估算第61页
    7. 干预措施第61-62页
        7.1 分组和随机方法第61页
        7.2 治疗组与对照组干预措施第61-62页
    8. 观察结局指标及观察时间点第62-65页
        8.1 病例基线水平观察第62页
        8.2 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第62-64页
        8.3 数据统计分析第64-65页
    9. 统计结果第65-76页
        9.1 一般资料第65-66页
        9.2 靶皮损改善对比第66-69页
        9.3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和瘙痒评分对比第69-71页
        9.4 PASI50、 PASI75、 PASI125第71页
        9.5 中医症状改善对比第71-72页
        9.6 皮肤屏障功能对比第72-74页
        9.7 生活质量改善对比第74-75页
        9.8 药物安全性观察第75-76页
    10. 讨论第76-85页
        10.1 加减润肌膏来源第76页
        10.2 加减润肌膏作用机制分析第76-80页
        10.3 加减润肌膏治疗白疕病血燥证临床观察疗效评价第80-81页
        10.4 皮肤屏障功能改善的评价第81-85页
        10.5 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价第85页
        10.6 安全性评价第85页
    11. 小结与展望第85-87页
结语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附录第92-97页
致谢第97-99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99-100页
个人简历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性胃肠病重叠综合征的证候规律研究
下一篇:舒脉胶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再狭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