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破产风险评估及财政重建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11-2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2、地方政府破产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3、研究述评 | 第18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 第18-19页 |
1、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主要思路 | 第19页 |
(四)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9-21页 |
1、创新点 | 第19-20页 |
2、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二、地方政府破产的涵义及一般过程 | 第21-34页 |
(一) 政府破产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 政府破产的特征 | 第22页 |
(三) 破产后的财政重建 | 第22页 |
(四) 从破产到重建的一般过程 | 第22-25页 |
1、发生破产 | 第23页 |
2、财政重建 | 第23-24页 |
3、破产终结与财政正常化 | 第24-25页 |
(五) 典型案例 | 第25-31页 |
1、日本夕张市的政府破产 | 第25-26页 |
2、美国奥兰治县破产 | 第26-27页 |
3、底特律破产重建案例 | 第27-30页 |
4、案例比较与分析 | 第30-31页 |
(六) 地方政府发生破产的原因和失败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1、地方政府发生破产的原因 | 第31-33页 |
2、地方政府破产的失败案例分析 | 第33-34页 |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简述 | 第34-44页 |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 第34-38页 |
1、地方债务的风险分类 | 第34-35页 |
2、地方债务的总体规模 | 第35-36页 |
3、地方债务的融资渠道 | 第36-37页 |
4、地方债务的突出问题 | 第37-38页 |
(二) 地方债务的投向及成因分析 | 第38-44页 |
1、地方债务的投向 | 第38-39页 |
2、举债动机原因 | 第39-41页 |
3、收入体制原因 | 第41-43页 |
4、政府失灵 | 第43-44页 |
四、地方政府破产风险评估 | 第44-58页 |
(一)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 第44-46页 |
1、国外对于地方政府破产的判断标准 | 第44-45页 |
2、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思路 | 第45页 |
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4、信用评级中的破产风险 | 第46页 |
(二) 破产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46-51页 |
1、指标选择 | 第47-48页 |
2、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3、系统性风险 | 第49-50页 |
4、评估体系的几点说明 | 第50-51页 |
5、综合评估模型 | 第51页 |
(三) 实证研究 | 第51-54页 |
1、整体概述 | 第51-52页 |
2、样本城市:内蒙古E市 | 第52-54页 |
(四) 系统性风险整体评价 | 第54-58页 |
1、经济形势压力 | 第54-55页 |
2、国际资本势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3、突发性事件 | 第56-57页 |
4、小结 | 第57-58页 |
五、地方政府破产实施及对策建议 | 第58-74页 |
(一) 建立政府破产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58-62页 |
1、隐藏问题的不良后果 | 第58-59页 |
2、中央政府的思路 | 第59-61页 |
3、实施破产制度的理论依据 | 第61-62页 |
(二) 建立政府破产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 第62-66页 |
1、债务化解意义重大 | 第62-63页 |
2、防范风险效果明显 | 第63-65页 |
3、体制建设成效显著 | 第65-66页 |
(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规避措施 | 第66-70页 |
1、利益相关者评估 | 第66-67页 |
2、风险及表现形式分析 | 第67-68页 |
3、风险处置 | 第68-69页 |
4、应对措施 | 第69-70页 |
(四) 法律制度规范及破产重建程序设计建议 | 第70-74页 |
1、政府破产申请 | 第70-71页 |
2、破产申请的批准 | 第71-72页 |
3、组建重建工作组 | 第72页 |
4、地方政府财务调整 | 第72-73页 |
5、监督计划执行 | 第73-74页 |
六、总结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