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空心高墩温度场与温度效应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空心高墩温度效应第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20页
        1.3.3 研究现状总结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第21-22页
2 温度场与温度效应基本理论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23页
    2.2 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第23-25页
        2.2.1 导热微分方程的建立第23-24页
        2.2.2 边界条件第24-25页
        2.2.3 初始条件第25页
    2.3 日照温度场计算方法第25-28页
        2.3.1 近似数值解法第26-27页
        2.3.2 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法第27-28页
    2.4 温度应力计算方法第28-30页
        2.4.1 基于结构力学的温度应力计算第28-29页
        2.4.2 基于热弹性理论的温度应力计算第29-30页
        2.4.3 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温度应力计算第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温度场计算软件开发第32-52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太阳辐射计算第32-37页
        3.2.1 太阳与地面的相对位置计算第32-34页
        3.2.2 太阳与物体表面的相对位置计算第34-35页
        3.2.3 太阳辐射计算第35-37页
    3.3 辐射换热计算第37-39页
        3.3.1 物体热辐射能力计算第37-38页
        3.3.2 大气和环境辐射计算第38页
        3.3.3 物体辐射换热总效果计算第38-39页
    3.4 对流换热计算第39页
    3.5 气温日变化过程第39-40页
    3.6 边界条件处理第40-41页
        3.6.1 外表面传热边界条件第40-41页
        3.6.2 内表面传热边界条件第41页
    3.7 C++编程数学模型推导第41-43页
    3.8 C++编程模块设计第43-46页
        3.8.1 混凝土热工参数取值和网格划分第44页
        3.8.2 C++类的设计第44-46页
    3.9 C++软件开发第46-50页
        3.9.1 C++软件主函数设计第46-47页
        3.9.2 C++软件集成第47-49页
        3.9.3 软件功能介绍第49-50页
    3.10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 混凝土厚板温度场试验监测与数值模拟第52-72页
    4.1 引言第52页
    4.2 混凝土厚板温度场试验介绍第52-55页
        4.2.1 试验场地介绍第52页
        4.2.2 试验方案第52-54页
        4.2.3 试验仪器第54-55页
    4.3 混凝土竖向温度场分析第55-63页
        4.3.1 竖向温度场试验数据分析第55-57页
        4.3.2 竖向温度场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7-60页
        4.3.3 竖向温度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60-63页
    4.4 混凝土水平温度场分析第63-70页
        4.4.1 水平温度场试验数据分析第63-65页
        4.4.2 水平温度场C++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5-68页
        4.4.3 水平温度场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第68-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5 空心墩温度场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2-102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日期对空心墩温度场的影响第72-78页
        5.2.1 太阳直接辐射强度随日期变化规律第72-75页
        5.2.2 温度场随日期变化规律第75-78页
    5.3 方位角对空心墩温度场的影响第78-82页
        5.3.1 表面太阳直接辐射强度随方位角变化规律第78-79页
        5.3.2 温度场随方位角变化规律第79-82页
    5.4 气温对空心墩温度场的影响第82-85页
    5.5 环境风速对空心墩温度场的影响第85-87页
    5.6 北京市区空心墩竖直壁板最不利温度场研究第87-92页
        5.6.1 我国现行不同规范的温度梯度曲线第87-90页
        5.6.2 北京市区最不利水平温度梯度拟合第90-92页
    5.7 大气透明度对空心墩温度场的影响第92-94页
    5.8 全国不同地区空心墩温度场比较第94-101页
        5.8.1 全国太阳直接辐射分布规律第95-98页
        5.8.2 全国省会直辖市空心墩温度场比较第98-101页
    5.9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6 空心高墩温度效应有限元分析第102-120页
    6.1 引言第102页
    6.2 桥梁概况第102-104页
    6.3 基于ANSYS的空心墩有限元模型第104-108页
        6.3.1 空心墩温度场计算第104-107页
        6.3.2 空心墩温度效应计算第107-108页
    6.4 空心高墩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第108-110页
    6.5 空心高墩温度应力计算结果分析第110-116页
        6.5.1 空心墩中部截面温度应力分析第110-114页
        6.5.2 空心墩固端截面温度应力分析第114-115页
        6.5.3 空心墩温度裂缝控制第115-116页
    6.6 空心高墩温度变形计算结果分析第116-117页
    6.7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0-124页
    7.1 结论第120-121页
    7.2 展望第121-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8页
附录A第128-13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2-13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巧克力包装的趣味性研究
下一篇:房展会中特装展位应用